登金陵凤凰台 和 黄鹤楼 的异同点和同点

2024-12-29 02:34: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相同点是两首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

《黄鹤楼》出自崔颢,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

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出自李白,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回答2:

拿《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做一比较,倒也有趣。先从崔颢的《黄鹤楼》说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格律而言,崔颢一上去就冒了两大风险:第一,首先打破了平仄对仗的束缚;第二,三次出现“黄鹤”一词,犯了格律诗重叠之大忌。正是崔颢的这两大冒险,使得此诗险中取胜,险中出奇。外表散淡,内气凝聚。两句下来,情境全出。接着第三、四句,顺势而下,一泻千里,看似散调变格,实则张弛有度,纵横呼应,由上半段的虚写,转而为下半段的实写,上半段的散淡不羁,转而为下半段的整饬归正,给人一种游玩于险峰陡壁之上的感觉。第五、六句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表达了诗人的满怀愁绪。紧接着最后两句的无奈追问:“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使得全诗寻找到了开头那虚无缥缈的情感归宿。在这里,崔颢不仅是对个人命运不济的哀叹,而且通过自己的凄惨生活,想到了烟波江上那漂泊的小船内,传出的回荡在天际的呼号声“何处是”与哀叹声“使人愁”。至此,一个愁字,使整首诗的境界全出。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难看出,李白完全模拟了崔颢的《黄鹤楼》。遗憾的是,凤凰台、凤凰游,进入诗境有些勉强,少气无力。他也模拟崔颢三次迭出“凤凰”一词,却不见其妙,倒使人感觉累赘。第三、四句写了两个朝代的兴衰,单看还算佳句。可是从前半部分的整体来看,与《黄鹤楼》相比,已矮了半截。李白诗最精彩处当数第五、六句,不但平仄对仗格律严谨,而且意境深远,堪称绝唱。可惜结尾两句,“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写自己对唐玄宗身边小人的无奈,使自己终日愁绪满怀,这个愁可不比崔颢的愁,崔颢愁的是最底层平民的愁,而李白愁的是个人志不获酬的愁。由此可见,作为诗仙李白,并没有跳出从政为官的诱惑。单以诗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算一首好诗,可是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就落了下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李白这次却没能凝得住气,能写出《蜀道难》、《将进酒》等不朽名篇的李白,却未必篇篇都能胜过崔颢写出的《黄鹤楼》,这并没什么奇怪,诗仙李白并非神仙。

回答3:

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相同点是两首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
《黄鹤楼》出自崔颢,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
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出自李白,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回答4:

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

回答5: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效仿《黄鹤楼》的写法写的 所以说在艺术价值上 比较下乘 他自己也说过: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另外 李白还有一首诗也是模仿黄鹤楼 叫《鹦鹉洲》
在七言律诗上面 《黄鹤楼》可谓神来之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