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语言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特点体现在文化和语言的各个方面。中文是这样,英语同样也是如此。为什么英语有与时态,而中文没有呢?主要是因为在英语是一个形合的语言。
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I am a student.我现在是学生
I was a student.我曾经是学生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句子中“是”的表达,英语句子分别用了am和was这两个单词,而汉字用的都是“是”
汉语,我们用时间状语来表示时态,我曾经是学生,“曾经”表示以前的状态,“现在”来表示是现在的事实。而英语则可以不需要时间状态,用was和am这两个单词就告诉你了,一个是之前的状态,而现在不是了,一个是现在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表达的方式上,英语更偏向于依赖语言的形式,而汉语的语言形式的依赖更小。
英语在形合的表现上不仅仅是时态上的表现,还会体现在名词单复数的运用上,谓语动词的主动被动上。比如
We are students.我们是学生
I am a student.我是学生。
英语句子中的学生用的不同的形式,一个用的是单数a student,一个用的是复数students。英文的话讲求标准形式化,所以单数和复数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中文的话更多的是靠悟性,靠感受。所以,外国人学起中文来会觉得更难以琢磨,因为要靠语境去体会。
这也是外国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们更讲求思维的严谨,逻辑。每个词汇都精确到每个微小变化的表达,不允许产生歧义。这也使得他们在学术中个更为严谨、认真。而中国更多的是语言大家或是诗人,因为汉语常常需要你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去感受。
所以,不同的语言风格影响了不同的人们,而人们的习惯又影响了风格。
语言不可能没有时态,否则怎么表示现在、过去、将来发生的事情的区别呢?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在于时态的构成,英语使用的是动词变位,而汉语则采用时间副词,具体的区别上面Frank已经列举了,我这里想要对于句法的构成引申说两句语言要从词变成完整的句子,需要句法,就是词和词之间如何通过相对关系或者形态的转变来充当句子中主谓宾定状补的角色,而一般而言,词的变形来形成句子的方式有两种:孤立、综合。
1)所谓孤立语,词在句子中是基本不变化的,利用词和词的相对关系来区分它们的角色,典型的就是汉语:“我告诉了他这个惊人的事实。”其中主谓宾,修饰词,它们的顺序是不能变换的,同时“了”不但构成了完成含义,这个字本身单独拿出来也是有意义的。
2)综合包括屈折和黏着,它们都是通过词的变形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或者充当不同作用,基本形式是相通的,区别在于屈折语的变形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比如英语中,-ed词尾既可以是过去式的构成,也可以构成形容词;而在黏着语中,一种变形只代表一种含义,比如土耳其语,Avrupa-lı(欧洲人),这里的lı只表示“…人”而不能构成其他含义当然,语言在演变过程中也在句法上有变化,古代语言比如拉丁语,基本上可以完全靠变形而不使用介词、时态和人称来表达含义,AD这个词是anno domini,含义是“the year of God”,而这里domini就是属格变化,而anno是主格,两个词都是实词,比英语的翻译更加简便法语、西班牙语等省去了名词的格变化,但是动词还是保留了人称,比如Te amo,amo这个词是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表示“I love",代表人称的yo就不出现了英语则省掉了动词的人称变化(当然第三人称还是保留了,还有be动词的变位也保留下来),可以说是现代屈折语言中变化最少的一门语言了,很接近汉语这样的孤立语。
语法学上的时态本身就是英文tense的翻译,tense无非就是表示past present future的,在动词身上做变化,比如i was happy i am happy。i will be happy汉语有tense,今天,明天,昨天。我昨天高兴 我今天高兴 我明天会高兴英语词法,有三:tense aspect modalityaspect翻译成体,英语里一般体,进行体 完成体,汉语里也有,一般体i am always happy 我总是很高兴进行体 i am reading 我在读书 “在”“着”都可表示进行。完成体 i have married 我结婚了。“了”“过”“曾”“一直”都可以。所以汉语有时tense和态aspect但是不在词形上变化,要有语境。也因为这点汉语是高语境语言,英语是低语境语言,汉语的理解更依赖语境。当然高低是相对的。
时态包括时和体,两者都是动词的一种变位,比如英语用drank表示动作在过去,属于时的概念,用drinking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属于体的概念,drank和drinking都属于drink的conjugation。所以,把汉语拿出来一比就知道了,后者没有屈折,不存在所谓的时和体的概念,也就没有时态了。但汉语照样可以表述动作/状态的时间概念,首先是时间状语,比如昨天、在1990年等,和英文的情况一样,表述具体的时间概念。其次是时间副词,比如了、过、已经、正、经常等,和英文的时态类似,表述大概的时间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副词在汉语中并不是强制使用的。比如,“她曾用肥皂洗衣服”,时间的表述用到了副词曾;“小时候,她用肥皂洗衣服”,时间的表述则是用到了context里的小时候。至于汉语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时和体,这是由汉语的特质决定的,汉语的每一个音节对应数个汉字,每个汉字对应数个意义,已经够复杂了,如果某种表示动作意义的汉字还要进行屈折,即在发音和形态上发生变化,将大大影响汉语的使用效率,而时间副词已经是足够的补偿。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