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虾类外形酷似小十足虾类,体长6~95毫米。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各体节完全被头胸甲所覆盖,头胸甲两侧下缘光滑或有侧齿。腹部分7节,有的种腹节背面有刺或脊、尾节末端两侧有1对片状刺。附肢共19对,第一触角双枝型,栖部3节,各节形态因种类而异。
扩展资料:
磷虾以群集方式生活,有时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万~3万只。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从中将初级生产而来的能量转化,来维持其远洋带的生命周期。通常,磷虾长成可达1~2厘米,2克重,约有6年的寿命。
南极磷虾主要集中于南冰洋。它们围绕着极地分布,最高密度是在大西洋区域。有关南大洋磷虾的储存量,一直都难有准确的数据。据1977年~1986年间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联合的海上调查表明,南大洋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6亿吨。据此估计,如果每年磷虾的捕获量不超过5000万吨的话,不会影响南大洋海域的生态平衡,磷虾会正常生长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磷虾不是虾,只会朝上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磷虾
磷虾外形像虾,但个子较小,成群生活在海洋里。外表呈金黄色,磷虾的眼柄、胸部和腹部有微红色的球形发光器。每当夜晚,成群的磷虾在受惊急速逃窜时,能呈现出蓝色的美丽的磷光,像萤火虫一样。
磷虾的特征
磷虾,是龙虾和对虾的祖辈,辈分虽高,但进化很慢,不善于游泳,在海洋中过着漂移的生活,属浮游甲壳动物。磷虾是无脊椎动物,外形酷似小虾,长1~2厘米,最大种类约长5厘米。身体透明,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各体节完全被头胸甲所覆盖,头胸甲两侧下缘光滑或有侧齿。腹部分7节,附肢共19对,成体无活动片,但多有触须。眼柄腹面、胸部及腹部的附肢基部都具有球状发光器,可发出磷光。
磷虾种类很多,全世界有85种,磷虾生活在远洋,有明显的群集性,属于浮游动物,磷虾的食性因年龄而异,幼体滤食硅藻和有机碎屑,成体捕食桡足类和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水声物理学研究中受到很大的重视。另外,某些磷虾的分布又与一定水团、海流有关,在海洋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南极磷虾
南半球的大洋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寒流,它在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暖,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
南极有磷虾8种,其中数量最大的叫南极大磷虾,它的体长是磷虾中最大的,南极磷虾长约5厘米,最大可达9厘米。南极磷虾是磷虾目磷虾科的一种。体长40~60毫米。身体较透明,具红褐色斑点,额角短;头胸甲下缘有1对侧齿;大颚触须末节长比宽大7倍以上,一般磷虾的寿命为5年。南极磷虾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尤其是细小的硅藻。
南极磷虾的生活动力很差,喜欢群集生活,以便在遇到天敌和在恶劣环境中生活时能够相互照应、求得生存,在虾群中,每只虾的头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排列着,聚集不散,而且每个群集漂浮在海面上的磷虾,都是由一个年龄段的虾组成,为了保护幼虾,幼虾和成虾基本上不会混杂在一起,所以南极的磷虾每立方米的海水中有几千只。磷虾集体洄游使得海水也为之变色:在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夜里则出现一片荧光。
南极磷虾的生物学意义
南极磷虾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在海洋中,哺乳动物吃鱼,鱼吃虾,虾吃浮游植物,所以浮游植物、虾、鱼、哺乳动物之间就组成了一条食物链。全世界约有70%的鲸生活在南极海域,以及大量的海豹和企鹅,它们的食物来源就是磷虾。在南大洋生物的食物链中,如果磷虾灭绝或大大减少,捕食磷虾的巨鲸和其他鱼类等也将灭绝或减少,南大洋生态平衡也会随之破坏。因此,保护和适量捕捉磷虾,是保护南极生态平衡的关键问题之一。
磷虾是人们至今已经发现的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而且还富含人体组织所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A。磷虾虾皮很薄,肉质细嫩鲜美,还有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胃溃疡、动脉硬化等病症,已成为渔业的捕捞对象。南极磷虾是高蛋白质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赖氨酸,人体所需的钙、磷、钾、钠都很丰富,南极磷虾的眼球中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尤其可提供大量维生素A。
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