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亮明明有机会杀曹操,为什么却放弃了?

2024-12-27 22:04: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不杀曹操是顺应当时的天下大势。曹操坐拥北方四州,十分天下已占七八,根基相当稳固,虽然赤壁失败,但没有伤到元气。而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已有三世,刘备却空有英雄的名气,并无立锥之地,中日左投右靠,颠沛流离。然而曹操新败,孙权势力大增,如果杀掉曹操,北方就会陷入连年混战,群雄割据。而孙权没有背面的外患,必然整治江南,进取西川,刘备将最终被吞噬,也不可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刘备外面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要务就是防止被孙权吞并。这样留给江东一个强大的敌手,就成了牵制孙权的最好办法。

不愿与曹氏结怨,更不愿引起更大的战乱。曹操被杀,子孙后代必然会找刘备报仇。曹操虽然战败,然而百足大虫,死而不僵,刘备那点家底,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而孙权定会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再者,杀死曹操,北方内部集团将会引起更大的战乱,再无曹操这样的军事人才。西凉马腾,韩遂也会趁势而起,局面将一发而不可收拾。刘备再想统一天下绝无可能。

收服关羽。自三顾茅庐起,关于、张飞就看诸葛亮不顺眼,尤其是关于5就是不服诸葛亮,经常不听调遣,唱反调,若不是有刘备在,根本不可能调动关于。孔明料定曹操会走华容道,而关羽极中义气,会念及曹操的恩情而不忍杀害,即放走了曹操,又还了人情。为此,关于还立下军令状,输得心服口服,自此之后才对孔明有所信服。这样也可以像东吴解释,不是刘备放走曹操,而是关于中情义,私自放走。

放走曹操可以更好的瓜分胜利果实。如果曹操被杀,北方陷入混乱,必然无力南下。孙权必定趁机消灭刘备或者是把他赶走,隆中对提到的三国鼎立根本无从谈起。刘备更不可能趁机占领荆州,就算占领也会被孙权夺回。有曹操这个强敌在,刘备就可以走讨价还价的余地于是就出现了刘备借荆州。后来有攻占了益州,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没有杀曹操。

诸葛亮深谋远虑,华容道没杀曹操明智之举,由于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绝世无双的才华,才最终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你是怎么看待诸葛亮的呢?

回答2:

你们有些人不要老是拿《三国演义》某些虚构的情节当正史看待,真实的曹操败走华容道和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是有很大出入的。

《三国演义》的描写虽然并非全是凭空之笔,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赤壁之战发展态势路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初刘备先是自新野败退至夏口一带,兵力距赤壁更近,有限的兵力对抗赤壁的曹操大军尚且不足,哪有更多的兵力去部署更远的华容道,除了兵力不够,距离太远,实际上也未有此先算,能不能打赢赤壁之战其实也还是未知之数,所以更多的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了赢得赤壁之战上,所以最后打败曹操后是“一直尾随追击”。后人写故事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并乱加虚构。

史实是:曹操赤壁之战大败后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zq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就算真不顾历史事实按三国演义去解读也未必正确,曹操若死北方或会陷入混乱的军阀割据状态,如此更有利于刘备和孙权浑水摸鱼,曹操奸雄本是个难以对付的敌手,在他的统治下铁饼一块更不好对付,有机会杀曹操利远大于弊。最终设计的故事桥段无非又是作者美化诸葛亮的智和关羽的义,却又不能违背曹操安然败逃的真实历史。

回答3:

不杀曹操是顺应当时的天下大势。曹操坐拥北方四州,十分天下已占七八,根基相当稳固,虽然赤壁失败,但没有伤到元气。而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已有三世,刘备却空有英雄的名气,并无立锥之地,中日左投右靠,颠沛流离。然而曹操新败,孙权势力大增,如果杀掉曹操,北方就会陷入连年混战,群雄割据。而孙权没有背面的外患,必然整治江南,进取西川,刘备将最终被吞噬,也不可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刘备外面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要务就是防止被孙权吞并。这样留给江东一个强大的敌手,就成了牵制孙权的最好办法。

不愿与曹氏结怨,更不愿引起更大的战乱。曹操被杀,子孙后代必然会找刘备报仇。曹操虽然战败,然而百足大虫,死而不僵,刘备那点家底,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而孙权定会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再者,杀死曹操,北方内部集团将会引起更大的战乱,再无曹操这样的军事人才。西凉马腾,韩遂也会趁势而起,局面将一发而不可收拾。刘备再想统一天下绝无可能。

收服关羽。自三顾茅庐起,关于、张飞就看诸葛亮不顺眼,尤其是关于5就是不服诸葛亮,经常不听调遣,唱反调,若不是有刘备在,根本不可能调动关于。孔明料定曹操会走华容道,而关羽极中义气,会念及曹操的恩情而不忍杀害,即放走了曹操,又还了人情。为此,关于还立下军令状,输得心服口服,自此之后才对孔明有所信服。这样也可以像东吴解释,不是刘备放走曹操,而是关于中情义,私自放走。

放走曹操可以更好的瓜分胜利果实。如果曹操被杀,北方陷入混乱,必然无力南下。孙权必定趁机消灭刘备或者是把他赶走,隆中对提到的三国鼎立根本无从谈起。刘备更不可能趁机占领荆州,就算占领也会被孙权夺回。有曹操这个强敌在,刘备就可以走讨价还价的余地于是就出现了刘备借荆州。后来有攻占了益州,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没有杀曹操。

诸葛亮深谋远虑,华容道没杀曹操明智之举,由于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绝世无双的才华,才最终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你是怎么看待诸葛亮的呢?

回答4:

诸葛亮有机会杀曹操,这应该是说的三国演义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的典故,正史上诸葛亮从来没有杀曹操的机会。那我们就根据演义来分析一下。


曹操在得到了荆州之后,准备南下灭掉刘备和孙权。在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以孙刘方胜利告终。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之后逃向华容道,而此时正是诸葛亮派遣关羽埋伏于此地。


诸葛亮故意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就是因为知道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关羽必定会放掉曹操。那么诸葛亮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意图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如果此时曹操被孙刘联军捉住,并且杀掉的话。那么北方必定会陷入混战的状态,而此时刘备的力量非常薄弱。那么孙权就会趁虚北上,这样孙权势力就会逐渐壮大起来,不利于刘备统一天下。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为刘备做的规划就是跨有荆益,联合东吴,待天下有变,然后分兵两路,统一中原。


此时的刘备没有立足之地,势力非常薄弱。所以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在此时击垮曹操,而却不会杀掉曹操,使曹操无力南下,这样刘备才能够腾出时间去统一荆南四郡,并且乘机夺取益州。

回答5:

当时诸葛亮力主刘备联孙抗曹是战略的需要。刘备最开始寄挂在刘表麾下,刘备是个仁义之人,在刘表病逝后又不愿夺其城池,结果被曹操追赶的如丧家之犬,一路逃到夏口后,已到了穷途末路,只有走联孙抗曹华山一条道可走。而这时的东吴是战是和形成了鲜明的两派,无奈之下,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抗曹。诸葛亮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让孙权下定决心宁死不屈,最终促使赤壁之战大幕开启。随后周瑜制定了火攻,其中还穿插了打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奇闻轨事。通过一系列的连环计,最终打败了骄傲自大的曹操。但是虽然打败了曹操却不能赶尽杀绝。曹操如果死了,曹军没了主心骨就会一败涂地,而东吴的孙权就会借势一家独大,到时候哪有还有刘备君臣的容生之地,但是如果放走曹操,曹操元气大伤。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修生养息,而东吴也不敢轻举

妄动,这样刘备才可以借势而起,先夺荆州,再进军蜀地,如此一来,三分天下的构想已然实现了。所以明知曹操是最大的敌人,诸葛亮依然放走了他,以图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