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2024-12-20 16:35: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桂林捕鱼习俗

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穴,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穴,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穴,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一夜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