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生没有谋反是因为曹睿吗?司马懿鹰视狼顾,傲上弄权。很多人都认为他心有异志。但是司马懿终其一生,也没有夺权篡位。甚至在临终之际,还谆谆告诫两个儿子不可轻举妄动,以免玷辱他的清名。受此约束,他的小儿子尽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在有生之年也还是没敢夺权篡位。这是为什么呢?
曹睿为什么能说服司马懿尽忠曹魏不起异心?
资料图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马懿,在他篡汉立魏的过程中,司马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曹睿,司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后他官升至太傅,位极人臣。这时候,对司马懿的负面议论开始出现,很多人认为他功高震主,有谋逆之心。曹睿是个英明之主,如果他在世,足以制住司马懿。但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岁。临终之前,曹睿不得不对江山的稳固性加以考虑。
曹睿的儿子曹芳只有八岁,如果不妥善解决好司马懿的忠诚问题,曹芳根本没法掌控全局。大权必然旁落。那么,曹睿该怎样才能说服司马懿尽力效忠不起异心呢?
刘备在临终托孤的时候,运用的是“理由不足效应”(详见《刘备为什么能说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文)。曹睿面临着和刘备同样的问题,但曹睿使用的说服策略和刘备的不一样。他非常幸运,用不着像刘备那样费事,因为刘备已经帮助他树立了一个非常典范的榜样。
这个榜样就是诸葛亮。曹睿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殒命五丈原,用生命实现了他对刘备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曹睿所要做的就是把诸葛亮当成一个标签,示范给司马懿看。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在各自政权里的职位、地位也大致相当。而且,诸葛亮已经盖棺论定,这个“拟人化的标签”的内涵已经凝固,不可能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了。所以,用“诸葛亮标签”来约束司马懿就再恰当不过了。
这是标签的拟人化,也是标签约束的延伸效应。
资料图
曹睿说:“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把幼主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一个偏僻之邦,尚且能够做到这样。何况我们我国(意为中央之国,指曹睿自己执掌的魏国)呢?太尉你和一般旧臣,也应该效仿伊尹、周公,竭力辅佐幼主,这才是宗庙之幸啊!”
曹睿的说服相当见功力。他不但用忠诚报主的诸葛亮做标签,还搬出了历史上同样被视为忠诚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标签,以此来给司马懿一个强化的示范作用,让司马懿必须按照这几个典型的“拟人化标签”的价值内涵行事,不得逾越。
而且,曹睿还用偏邦蜀国和自己的中原大国做了一个对比,意在进一步强化司马懿对忠诚的认知。每个人都会在意社会或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每个人也都有自视过高的倾向。一个身处偏邦的诸葛亮都能做到这样,你司马懿身为堂堂大国的太傅,难道就不能做到吗?司马懿一直以诸葛亮为对手,两人在多方面展开比拼,不相上下,互有胜负。司马懿当然也不想在“忠诚度”上输给诸葛亮。
曹睿的“示范作用”说服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司马懿当即顿首流涕,表示自己必当忠心辅佐。
曹睿
曹睿死后,司马懿果然把持了朝政,清除异己,大权独揽,但始终没有越过篡位这条界限。而且,在他临死之前,还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床前,留下遗言说:“我为魏国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极人臣。别人都说我有异志,想要篡魏自立,我哪里敢这样做呢?我死之后,你们两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绝对不要有别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声。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遗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曹操对于司马懿充分表现出来的政治家兼军事家的特有才识极为赞赏。善于用人的曹操要让司马懿为曹魏的大业尽其才智,对他的奇谋异策从善如流。但曹操又对司马懿狡猾的为人极其不放心。他那犀利的目光看出了司马懿是一个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多权变的雄号之士,具有政治野心,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这种人是很难驾驭的。曹操一方面利用司马懿的才智,一方面对他严加防范。
实际上,在曹操手下,司马懿也不太可能有篡魏之心。曹操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在他手下企图谋反,这跟自杀简直毫无区别。况且当时司马懿也并不算位高权重之人。三国时期,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登基称帝,而这一过程中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司马懿。
曹丕对司马懿特别的信任,然而天妒英才,曹丕很早就去世了,皇位传给了曹叡,这便是家甄夫人的儿子。
司马懿是一个谋冠天下的旷世奇才,曹操特别欣赏他。但曹操一辈子只怕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叡。曹叡登基后,他感觉到司马懿早就有了谋逆之心,于是他想尽办法保住江山,而司马懿却也不敢越雷池。曹叡是不信任司马懿的,无论是家族个性的遗传,祖父曹操的教诲,仍是关于当时权力构架的组织,终究托孤时为司马懿安排了曹爽这个死对头,都表现出曹叡关于司马懿的不放心,但是曹叡想降服司马懿的心,让他为曹魏统一天下耗尽最后一滴汗水。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在位期间成功化解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也算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帝王。司马懿也就是在曹叡执政期间,开始真正进入权利的中心。
不过,国家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曹叡手中。此时的司马懿,还是没有篡魏之心。虽然手握大权,但这权利是曹叡赋予的,只要他不开心,分分钟可以将其收回。而司马懿的表现也是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这也让曹叡对其信赖有加,绝不可能去杀他。
而且曹叡还用诸葛亮来拴住了司马懿的心!曹叡说:“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把幼主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一个偏僻之邦,尚且能够做到这样。何况我们我国(意为中央之国,指曹叡自己执掌的魏国)呢?太尉你和一般旧臣,也应该效仿伊尹、周公,竭力辅佐幼主,这才是宗庙之幸啊!”曹叡的说服相当见功力。他不但用忠诚报主的诸葛亮做标签,还搬出了历史上同样被视为忠诚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标签,以此来给司马懿一个强化的示范作用,让司马懿必须按照这几个典型的“拟人化标签”的价值内涵行事,不得逾越。
都说,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代奸雄!我认为,曹操成然是一代英雄且奸诈无比,可他终究是没玩过司马懿这位大奸大雄之辈,最后的大赢家归司马家族,司马懿才是三国时代真正的奸雄。。。。。。
曹操对于司马懿充分表现出来的政治家兼军事家的特有才识极为赞赏。善于用人的曹操要让司马懿为曹魏的大业尽其才智,对他的奇谋异策从善如流。但曹操又对司马懿狡猾的为人极其不放心。他那犀利的目光看出了司马懿是一个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多权变的雄号之士,具有政治野心,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这种人是很难驾驭的。曹操一方面利用司马懿的才智,一方面对他严加防范,严加提防。
机警的司马懿敏感地觉察到曹操对他的猜疑,马上使出他的韬晦之计为对策。他表现出对权势地位极其淡漠的样子,整日埋头于吏职,以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甚至于田地畜牧之事也亲自过问。他把全部精力都华到琐碎杂事和眼前利益中去,完全像个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之人。如此许久,曹操才稍微有些安心,暂时放松对他的怀疑和警惕。司马懿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韬晦之策,再次缓解了他与曹操的紧张关系。在司马懿和曹操相处的日子里,无时不在智斗中度过,谁胜谁负,很难裁定。
尽管司马懿的警觉和猜忌发展到如狼后顾的奇特程度,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到了晚年的曹操最不放心的仍然是这位有狼顾相的心怀豪志之人。他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处置司马懿。可是,司马懿特善玩弄以假象蒙蔽,麻痹,欺骗对方的手腕,使得曹操一时找不到下手的借口。在雄主曹操临终前的日子里,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将来,儿子能驾驭住所有的大臣吗?尤其是那些才智出类拔萃,而内心狡诈多变者。他十分担心曹魏半壁江山的命运。临终前,曹操抓住太子曹丕的手,忧心忡忡的告诫他说:“司马懿终将会不甘心位居臣下的。你执政后,他肯定会干预朝政,你必须高度警惕啊!”但是,曹丕与司马懿的私交非常好,哪里听得进去父亲的警告!相反,还竭力为司马懿辩护。结果,曹操未能及时除掉司马懿,便病死洛阳了。
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地位显赫而巩固起来。他在韬晦之术的掩护下,逐渐浸蚀着曹氏政权。到了他的孙子司马炎时,“竟迁魏鼎”,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韬晦避害,终于实现了雄豪大志。但也证明了雄主曹操不愧为“知人善任”,更证明了三国时代,司马懿才是真正的一代奸雄!
而且曹睿的才能还比不上曹丕,更不用说曹操了。。哪里能看得出司马懿最后会篡夺权位
不是没看出来,是无人可用,防不住。才能比肩司马懿的人,几乎没有。最终他执掌兵权是注定的。自己人不争气,不能都怪在别人奸诈上。奸诈的人到处有,主要你会驾驭甚至关键时刻还能压制他。这才是最靠谱的
曹睿时期有曹真曹休夏侯懋,时机还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