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怎么说?

2024-12-25 05:42: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根据下列方法说:

音韵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 shì],四川方言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 chí],四川方言为[zi ci](音同“资瓷”)。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成都方言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在声母"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发音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eng"和"en"在声母"b"、"p"后能够部分区分,前者"东、登"韵为"ong","庚、耕"韵为"en",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四川方言中没有韵母"uo",大部分读"o",部分入声字为"uê";

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 读"o",并且无介音直接读,如:哥哥(go55)注意不要读成(guo55),上课(ko213)不要读成(kuo213),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后的"e" 必然读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韵字读"ai";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发"e"的在四川方言中分两种情况,古韵母为“合、铎、曷”发"o",其余发"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介音"u",如累"luei213",横"huen21"(部分地方读"huan21")

成渝片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ü55)然 民族(qu21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21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古明母侯韵字发音转为"mong",如"某、茂、亩"(虽然普通话这三个字韵母不同)。

古影母开口呼字,大多都冠以声母“ng”,如“安”[ngan55]、“恩”[ngen55];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声母"ng",合口一等字声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声母转为"ni"、少部分字声母"ng"消失或者保留声母"ng"介音消失。

内江、自贡、巴中、仪陇、井研、筠连、仁寿、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人民能够区别平舌、翘舌。

中江人在说话时喜欢加上“挂(gua二声)"。比如成都人说”吃了没有"是说“吃了没得”而中江人则说“吃挂没得”,“吃老”中江人说“吃挂老”,“做了啥子”中江人说“做挂啥子”,“遭老”,中江人说“遭挂老”,依次类推。在中江表妹的小品里可以听到这类的语言。

在声调上,四川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几乎一致,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且韵母更存古,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方言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方言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

词汇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ū)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回答2:

小偷用四川话说是贼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