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聊天软件就是最容易引起我们信息泄露的元凶之一。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手机快没电了,我就截屏给她看电量,说没电了,回去聊。就这样几句简短的聊天,我晚上刷朋友圈时,在广告栏居然神奇的看到了充电宝!在这之前,广告栏从来都是女性穿搭、闺蜜照等。
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超过85.2%的人都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受访者表示最担心个人信息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此外,根据调查结果,App要求获取的权限主要是获取位置信息和访问联系人。
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人为倒卖信息、PC电脑感染、网站漏洞、手机漏洞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径。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巨大,除了个人要提高信息保护的意识以外,还可以使用安全加密的聊天软件,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国内相关的加密聊天少之又少,比如15年出现的“安司密信”,现在仍没激起多大的水花;今年罗永浩在发布会上直接开怼微信的“聊天宝”,在经历了团队解散后,基本可以宣告凉凉了;19年的蝙蝠,其研发团队还在积极的开发2.0新功能。
可对比的相关产品很少,我就直接简单介绍一下至今还活跃的蝙蝠吧!
和所有的聊天软件一样,蝙蝠是一款安全稳定的聊天交友APP,可以随时随地收发讯息,与好友语音视频通话,支持一对一聊天、群聊。不同的是它更注重用户的安全:
端到端加密
采用端到端加密(又称脱线加密或包加密),允许数据在从源点到终点的传输过程中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在。消息在被传输时到达终点之前不进行解密,因为消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均受到保护,所以即使有节点被损坏也不会使消息泄露。
阅后即焚
开启该功能后可以实现无痕聊天,消息在被读后将被立刻销毁,无论是对上司、同事的吐槽还是和恋人之间的私密话,都不怕被泄露。
截屏提醒
一旦在聊天界面截屏,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会收到截屏的提醒。
双向删除撤回
很多时候我们脑袋一热,或是不注意就会发送让我们追悔莫及的消息,即使我们删除了对方那边还有消息怎么办?蝙蝠支持双向删除撤回,而且没有时间限制,是不是很贴心呢?
消息回执
这个功能也是我一直在使用它的理由。老实说,它没办法取代微信,我的大部分联系人还是在微信里呆着,但是蝙蝠承包了我和我最亲密的人的聊天,比如家人、要好的朋友和伴侣。他们是我每天聊得最多的人也是我最在意的人,所以“消息回执”这个功能就很cool了,有了它,我发送完一条消息后再也不用胡思乱想对方是不是故意不回让我尴尬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网上注册个账号学习英语,一些课程广告就充斥邮箱;开个股票账户,还没交易就有各色理财顾问前来“问候”;买了把吉他,一些音乐培训机构的学习建议就拍马赶到……除了个人姓名、性别等信息,这些陌生的“关心”者甚至连你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婚姻状况等信息都了如指掌。信息泄漏,使我们像生活在透明玻璃房中一样,个人隐私被一览无遗,它不仅仅造成信息骚扰,还可能带来巨大的伤害。一些电信诈骗案,正是凭借私密的个人信息骗取受害者信任后,才得以实施不法活动。数据充沛的时代,也往往是隐私保护脆弱的时代。面对日益膨胀的数据,我们不得不为数据安全性而担忧。
现实中,我们不断地重复提交各种信息,注册网站账号、办理会员卡、填写快递单……有些不是必需的也要求填上身份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有时候,不同部门重复收集同一种数据,甚至在不同环节也在重复收集。至于为什么需要它,又有何用,却鲜有说明。事实上,这些收集的数据相当一部分沉淀在部门、机构的电脑、档案库中,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隐患极大。部分商业机构的做法较为出格,比如,一些应用软件没有风险提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你的位置、通讯录等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真的有用吗?还是被别有用心的机构用来贩卖牟利?
我们该怎么办?目前我们只有被动接受,很无奈。
这个是个大话题,不过就个人习惯就是不要在网络上随意留下信息,或者去浏览一些不正规的票平台,不过防不胜防,现在很大app也都在收集别人信息!
现在网络发达。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不要放到网络上去。另外个人证件不要遗失,保护好。
个人信息不要随便透露给其他人。 才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