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溺爱”,仅一字之差,但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才是真正的爱,而用母鸡式的爱才是溺爱。正如八岁女孩为了独享爸爸妈妈对她爱,而让其父母生二胎,必须写保证书“永远第一爱大宝”的承诺一样,“溺,弱也。” 是过分的爱,还是伤害?答案不言自明。
诗人汪国真曾言:“ 怕是怕,爱也是一种伤害。” 溺爱成伤,历史上不乏先例。
仲永五岁能诗,聪颖超群,却在父母和众人的赞扬和宠爱中,不思进取,最终“泯然众人矣”;晋武帝纵宠儿子奢侈挥霍,其子继位后毫无治国之方,西晋王朝也从此走向了灭亡。无论是仲永之“伤”或是西晋王朝之“衰”,都是宠爱的恶果。李某某由于父母老来得子,倍加宠爱,使他从小就养成骄纵成性,为我独尊,任意妄为的恶劣品质,一再触犯法律,都暂且逃之夭夭,但法网恢恢,最终他去了他该去的地方才开始反思。由此可见,溺爱的结果,危害是多么巨大!溺爱,不仅不是爱,反而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它造成的恶果只能让孩子自己了承担,未免有些不公不正。
相反,对孩子严格要求,不但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王羲之年幼时,他的父亲便教他写字做人,严格要求,王羲之也终成一代大书法家,千古不朽;曾国藩家规甚严,他教子有方,有《曾国藩家书》为证。这些教育使得曾氏家族经久不衰。须知这些家长并非不爱孩子,只因他们清楚,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教会他们如何去飞翔,而不是躲在自己温暖的羽翼之下。毛泽东主席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更是教子严格,毛岸英深得父亲的苦心,主动接受磨练。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历练自己,岸英最后血洒朝鲜战场。
所以,古往今来,凡是成大器者,没有不注重子女教育的。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亦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也许是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大不相同,美国的孩子跌倒了,父母绝对不会上前扶他,英国有个号称“西点军校”的大学里,生活的全是富豪子弟,父母有意把他们送到这里尝试艰苦的环境就是为了磨练意志。罗斯福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不让他们享受父亲的特权。而反观中国的有些家庭,孩子从小到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早已经丧失生存的本领,迷失自我,甚至犯罪。由此可见,父母是孩子第一位导师。
综上所述,溺爱是人性的一种畸形心理,是一副枷锁,引领孩子们走向了失败的悬崖。
家长爱孩子,本无可非议。但这爱,不应是牢笼,是蜜罐,是保险箱,更不是限制孩子自立的枷锁。它应是孩子放纵时的严厉目光,孩子懒惰倦怠时的频频叮嘱,犯错时的谆谆教诲。只有这样,稚气未脱得孩子才能成长,爱才不会变成一种伤害。
追问:
关于动物的
追答:
有的时候,伤害也是一种不经意之间产生的,这种精神上的伤害更让人难过. 那天上午,我们正在上一节社会课,社会课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师讲的绘声绘色,还给我...
每当我一见到那些可爱的小狗正翘着尾巴"汪汪 "直叫时,那一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体育课上,我们正在跑步。忽然,不知从哪里儿窜出一只小狗,毛茸茸的身子,水汪汪的眼睛。那条小尾巴更是可爱,伴着它的"汪汪 "三重奏一摇一摆的,让人一见就生怜爱之心。看见我们跑步,它也凑热闹似的跑过来,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几位女同学忍不住停了下来,把小狗搂在怀里,用受抚摸它那光滑的皮毛。小狗也撒娇地紧闭着双眼,不住的蹭她们的脸。就这样,队伍停了下来,同学们都涌过来对小狗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争着要抱小狗。忽然,一双有力的大手从一位女同学怀里夺过小狗,我们吓坏了,原来是体育老师。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他会伤害小狗,心理咚咚跳个不停。小狗似乎也预感到危险的来临,拼命地挣扎,不时发出"汪汪"的哀鸣。可是,体育老师仿佛没有看到,骂了一句:"小畜生!"说完,用他那有力的大手抓住小狗的后腿,举过头顶,猛地向地上一摔,小狗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就失去了知觉,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同学们惊叫一声,个个吓得目惊口呆,不约而同地围住了小狗。一个女同学从地上轻轻抱起了小狗,眼泪夺眶而出。我的心顿时沉重起来:老师为什么要伤害小狗?小狗可是我们的朋友啊!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方便。它可以给盲人带来"光明",让罪犯无处可逃 这样一条生物,您怎么忍心去伤害它呢? 忽然,我被一阵"汪汪"的叫声打断,定眼一看,正是那只小狗,它只能拖者后腿前进了。在它身上,已找不到活泼和可爱,只留下无助与凄惨
是她那张阳光般的笑脸 因为现在思念着 明天,最感动的 是躲不开的那份 默默的情怀 过去与将来,说不明白的 不是不想爱,不是不去爱 而是,怕只怕 爱也是一种伤害。
伤害 只能为死去的 心灵 默哀 祈祷 下一个天亮 不要有昨日的尘埃 张开广阔的胸怀 对着未来 说出不要再来 伤害。
看看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