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5-01-07 23:44: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怎样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为什么要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就心理本质和表达对象来说,它们是各具特点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单纯用书面语言的训练,代替口头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者缺一不可。他们既需要有“文采”,也需要有“口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全面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新人。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象不同。口头语言的对象是听众,说话的针对性比较强,随时都可以了解到受话者的反应。它要求说话的人要边讲述,边观察,边判断,有时还要听取意见,综合分析,十分敏捷地作出相应的回答。这与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文章,让读者去阅读是不同的。

第二,口头语言可以借助声音和表情等手段表达复杂的情感。口头语言富有激动性,容易触发受话人的情感。说话人不仅可以用声调和节奏强调最有意义的词,而且可以借助表情、手势、姿态或动作表情达意。口头语言借助这些辅助手段所构成的生动形象的情景和它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书面语言无法达到的。

第三,口头语言表达过程短促,不能修改。口头语言从构思、选词到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促。它一旦转化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转瞬即逝,不能修改。这一特点决定了说话人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要善于调动全部的语言资源,马上找到恰当的词,立刻脱口而出。书面语言就不同了,写文章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多次修改。

第四,口头语言需要眼和耳同时接受外来信息,有利于活跃思维。书面语言则只诉诸视觉。

第五,口头语言使用的范围广、频率高,和书面语言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任何一个人总是要说话的。对于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就是不识字的人也都能听懂。而书面语言相对来说,使用的范围就小得多了。

如上所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除了共同的任务以外,还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思想的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中学生必须掌握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思想的形式。

其次,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声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录音机的使用,电视机的普及,语言留传技术和转换技术的发展,都标志着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越来越普遍,口语使用的范围和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时代迫切要求人们加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妨看看咱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工作中,在交际中,说话的切需超过过去时代何止十倍百倍,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的吃亏,往往间接又间接会造成社会的损失”(引自1961年第7期《文字改革》,叶圣陶:《说话训练决不应该疏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那种词不达意,表达不清,嗦重复的讲话,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现代的传声技术要求人们讲话不仅要清晰、准确、严密、流利,而且要求人们讲话要文雅、生动、形象,要使听众感到有兴味了。如果中学语文教学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培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以提高全民族的说话能力,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怎样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全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有计划地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下面是我们经常采用的几种训练方式。

(一)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背诵除了具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的作用以外,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并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学到多种多样的句式,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朗读首先要求发音正确清楚,不漏掉音节,不拖长尾韵。要确定适当的语调。句读要分明。要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出诗文的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要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诗文所描绘的景象,因为好的朗读和背诵是以对诗文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只有学生对诗文的内容历历在目,对诗文的基本思想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朗读背诵时才能表达出符合诗文内容的情感,确定符合诗文内容的语调。学生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越深,就越能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获得激情,朗读背诵的表情达意就越好,朗读背诵时才不会高声叫喊或矫揉造作。

训练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集体诵读、个别朗读、接力诵读、分角朗读、小组朗读,或教师朗读、学生随读。

集体朗读可以为个人朗读创造条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朗读较好的学生,以便树立典型,带动全班。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让学生倾听录音朗读,以便学生模仿和提高。每学期搞一两次朗读欣赏,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好处的。

(二)口头复述。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特别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说话能力。

复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详细的复述。即按课文的顺序作清楚、明白、连贯的复述。……详细的复述不一定要作全部课文的复述,教师可指定学生复述某一段落。

第二,简要的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删去那些次要的解释性或描写性的部分,抓住文章中主要的东西来复述。

第三,创造性的复述。“它不仅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要求在复述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见解。”(引自江苏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编《小学语文教学法》第68页)例如学完《最后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详细复述小弗郎士赶到课堂以后看到的情形(从“平常日子”起,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止),就是详细复述。这种复述应该鼓励学生多引用原文,以便丰富学生的词汇,学习课文的句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如学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简要复述刘胡兰同国民党匪帮英勇斗争、慷慨就义的经过。复述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重点,作有条理的连贯叙述。在学习《卖炭翁》以后,要学生把诗歌改编成故事,适当地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评述,然后再作口头复述。这就是创造性的复述。它可以较多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口语。

复述前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复述提纲。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复述的层次和重点,做到清楚而有条理的复述。下面是一个学生编写的“小弗郎士赶到课堂以后看到的情形”的复述提纲:

1.平常上课前的情形;

2.今天一切都安安静静的;

3.韩麦尔先生穿上了礼服,镇上的人也来了;

4.韩麦尔先生柔和而严肃地宣布了最后一课;

5.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要求学生详细复述的练习,应该在分析了课文内容,编好复述提纲以后再进行。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对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没有深刻领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详细地复述,这种说话训练的价值是不大的。

(三)描述插图。图画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感人的魅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动。优美的插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苏联的乌申斯基说过:“给图画一看,教室里就谈得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发现,优美而富有兴趣的图画“策动”学生的语言,就是极固执而又沉默的学生也能唤起他们活泼的谈话,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些画着连续性情节的图画能启发学生连贯而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想,展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曾经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师生共同利用了王叔晖画的一幅插图。在学生朗读完“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部分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插图,并注意插图下面的语句和课文中的描写语。接着我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说说画面的背景都描写了些什么?牛郎和织女的表情如何?他们可能讲些什么?

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变了。大家都积极举手发言。下面是几个学生的口头描述:

“天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云层里闪烁的星星,放射着微弱的光芒。远方的山峦隐隐约约,连绵不断。田野里还有两棵高大的苍翠的松树耸立在山边上。近处是牛郎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的稻田。”

“在古老的大树旁边,是牛郎盖的草房。织女穿着从天上带来的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梳着美丽的发式,坐在大树底下。她右手抱着一个小女孩,左手灵巧地指着天空的星星,面带笑容地给孩子讲天上的故事。她说,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爸爸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牛郎坐在她对面的石头上,右手扶着那个指着星空的大男孩,微笑着望着织女,也在听她讲故事。牛郎的背后是潺潺的溪水。”

从学生的口头描述可以看到: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这样结合课文内容的看图说话,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明显的教学成效。

(四)课堂讨论。利用一定的教学时机,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大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是讨论的参加者而不是接受者,就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就乐于主动地思考问题,发表意见。

这种课堂讨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带有辩论性的全班讨论,二是富有探讨性的小组讨论。

先说全班性的讨论。以我引导学生学习《祝福》为例,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几个讨论题:

1.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特别是多次写她的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2.对祥林嫂被迫再嫁时的表现应该怎样理解?

3.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4.为什么说祥林嫂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我要求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再次认真地独立阅读课文,准备好讨论提纲,参加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必须认真地从对比中注意三次肖像描写的区别和多次描写眼睛的特征,从而由人物的外部描绘去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从分析归纳中明确自己的看法。

在讨论祥林嫂被迫再嫁的表现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行动。有的学生则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祥林嫂被迫再嫁的表现实质上是‘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思想在她身上的反映。她是为了维护‘贞洁’才又哭又嚎又撞香案角的。这正是封建礼教毒害祥林嫂的表现。它有力地说明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也深刻的说明了封建礼教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当讨论到“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的时候,意见也有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老爷。有的说是四婶。因为他们是直接迫害祥林嫂的主要人物。也有的学生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流毒反映在当时的社会各个方面,造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势力。当时不仅在统治阶级内部有它的维护者,而且在被统治阶级中也有很深的影响。例如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小叔子、大伯,虽然和鲁四老爷不同,他们也是被人吃的,但却都参预了迫害祥林嫂的活动。这说明虽然直接迫害祥林嫂的主要人物是鲁四老爷和四婶,但究其本质,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是吃人的封建制度。”这些七嘴八舌的讨论,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闪耀着学生的智慧火花,大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

关于祥林嫂的形象的典型意义,意见分歧不大。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样的看法:祥林嫂勤劳的品德,善良的性格,不幸的遭遇,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旧中国像祥林嫂这样被压迫、被摧残的劳动妇女是很多的。作者把她们的悲惨遭遇和性格特征集中表现在祥林嫂身上,因而祥林嫂这个人物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代表形象。这就使得祥林嫂这个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祥林嫂的形象也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讨论的问题可以集中一些,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例如学习《师说》时,最后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韩愈《师说》里有些观点是很精辟的。但文章中所有的观点都对吗?”这就把疑问摆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波澜,学生就会不吐不快了。

再说小组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有时是随机应变的临时讨论;有时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讨论。例如1981年我教高中一年级时,发现学生拿到批改的作文以后,只是看看分数就往书包里一塞,至于文章哪些地方修改了,怎样修改的,学生却不重视。这一事实说明教师的精心批改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效劳动。怎样把无效劳动变为有效劳动,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呢?为了寻求途径,我把学生组成了评改小组。每次作文以后,学生先在小组交换阅读作文,然后大家讨论评改,并把集体评改的意见写在作文后面,最后交给老师批阅。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一般都能评长论短,各抒己见。有个学生在课外作文里描述讨论时的情景说:“我用最快的速度看了一篇文章,随后对李莉说:‘哎,你看怎么样?’李莉笑着说:‘开头不必要。’我又说:‘抒情太多。’她说:‘对。’就这样我俩你一句我一句地讲着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接着刘兴毅发言说:‘文章的题目是《新民大街》,因此文章应该围绕大街来写。但文章却写景太少,抒情过多,同时有的描写不切实际,像‘新民大街一望无边’就不对。新民大街的顶头是地质宫。怎么能说‘一望无边’呢?刘兴毅发表完意见以后,我和李莉都会心地笑了。她的看法基本上和我们一样。”

学生的描述是实事求是的。它说明了适当地组织讨论,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才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我认为组织课堂讨论要适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提出的讨论题必须富有思考价值,能够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2.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线索,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机。

3.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把握讨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

4.要注意学生口语的纯洁性。要纠正学生说话不连贯或带口头禅的毛病。

(五)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训练学生在大众面前即席讲话的好形式。口头作文实质上是一种智力训练,因为话说得是否准确、流利、动听,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表达来看,口头作文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价值。它不但要现想现说,而且要想得快,说得好,同时要发音正确,语句完整,语调恰当,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它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话说得中心明确,首尾完整,条理清晰,通顺明白,它不能像书面作文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可以反复修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要周密而有条理。

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是很多的。它可以密切结合讲读的课文,进行片断的练习,也可以结合生活的需要,进行口语的训练。下面介绍几种我们采用过的口头作文的练习:

1.描写片断的诗句。诗歌往往在精炼和谐的语言中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那些补充的形象,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学生的作文往往不善于展开想象,缺乏必要的联想,以致作文的内容不充实。描写片断的诗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其精心思索诗句所内含的情景,逐步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下面是一个学生描述《回延安》一课的“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两句诗的口述记录:

“诗人从遥远的北京回到了分别十年的延安。亲人们看到了诗人的到来,大家都心花怒放,热情地把诗人招待到了宽大的窑洞里。

“窑洞里的炕上放着一个炕桌。桌上摆着喷香的米酒和焦黄的油馍。炕中间放着一盆暖烘烘的木炭火。大家团团地围坐在炕上。每个人的脸上都被炭火烤得红红的,似乎有些发晕。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谈着分别后的生活和延安的建设。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好像在开大的宴会一样。”

2.口头改写。学生作文只会概述,不善于具体描写,也是一种通病。为此在学完叙事诗或小说以后,在适当增减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述作品的表现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例如把《木兰诗》口头改写成故事,或者把文章中的叙述口头改成描写的训练,都属于这一类的练习。下面是一个学生把《凡卡》中的一段叙述“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口头改述成描写的例子:“有一天,凶恶的老板,带着满脸横丝肉,瞪着两只血丝的眼睛,恶狼似的嘴里喷出唾沫星子,大声的骂着,‘你这兔羔子非揍死你不可’。他那鹰爪般的大手抓紧楦头,迎头向我打来。我觉得天昏地转,眼前黑乎乎一片,头重如斗,倒了下去。我好容易醒了过来。我永远摆脱不了连狗也不如的生活!”

3.口述故事梗概。在学过长篇叙事作品以后,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口述原文的故事梗概,如让学生口述《祝福》的故事梗概等。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作品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都有很大的作用。

4.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要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文题,在限定的时间内,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口头作文,这就是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这种作文也可以课前布置,以便学生充分准备,但要防止学生照稿念。作文的时间,一般以五分钟左右为宜。每次要多出几个文题,供学生选择,以免文题单一,其他的学生听起来重复,降低情绪。教师选择的文题要小,内容要集中,要饶有兴味,富于介绍性。例如“向同学介绍一件优美的工艺品”、“介绍一则新闻”、“讲一件新事儿”、“说说我的故乡”、“我的童年趣事”等等。在讲评方式上,教师可以直接讲评,也可以引导学生参加讲评,以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课外,我们还适时地组织朗诵会、故事会、讲演会、辩论会,有时还组织作品讨论会或读书报告会。实践说明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都是富有教育价值的。

从国外来看,说话训练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都是比较重视的。他们把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文教科书中特别安排了说话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他们认为说话训练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他们的这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回答2:

我以前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强,
我的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吧,就是多
看点口才方面的书,你不用专门买到书店看就可以了:)
每天坚持都写日记,不仅练文笔而且可以是你的一个无
话不谈的朋友。有了理论就差实际的了,利用业余的时间
做个促销员或是业务员,实践一下,真的很锻炼人的!

回答3:

多和别人交流,

回答4:

楼上的真厉害啊

回答5:

丰富各个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