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黄家驹关注
索桥渡
位于哈思山北麓的石门乡小口村,是丝绸之路著名的黄河古渡之一,这里河床稍宽,水流较为缓慢,两岸为石山,容易修筑码头。据史料记载,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用当地一种野生植物的根编织成为绳索,将24艘木船连接成为一座浮在水面上的桥,索桥的称谓由此而得。这种绳子柔性极好,坚韧耐磨,而且在水中长期浸泡,不会腐朽。在渡口以南5公里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思堡,在当时是一个专供过往商旅歇脚修整的地方,有许多商铺和旅馆。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修被河水冲毁的往日索桥,在两岸石山之间架设索道,仍用24只大木船连接而成浮桥,以通往来。并于渡口临黄河东山之上修筑堡寨,名为铁锁关,驻兵防守,以确保渡口的安全畅通。直到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南大道西(安)兰(州)公路开通之前,索桥渡一直是丝绸之路北线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渡口。
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这里商旅过往的繁忙景象,依然兴盛不衰。可是由于哈思堡到索桥渡口之间十数里的路段,是在红砂石上凿开修筑的石头道路,因年久失修,崎岖不平,路面狭窄,行走很是不便。有一位名叫胡正宽的人,是寓居在这里的大商户,以开旅馆和店铺为业,年逾古稀,曾率领家人和伙计不辞劳累,劈山凿石,整修拓宽哈思堡至索桥渡口这段石质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