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五九年,一场无情的风浪推翻了一条小船,埋葬了鲁宾逊的伙伴。他漂落到了孤岛上,从此孤独和艰难缠绕了他二十八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鲁宾逊最后逃出了小岛,回到了祖国。这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宾逊漂流记》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可见鲁宾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慢慢的,他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我很佩服文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因为他孤身一人能在孤岛生存,并生活的津津有味:有自己开垦的麦田、有牧场、有两所木房子、有自己烘制的锅……并且坚持了15年,直到有人到来孤岛来救援他。
而现在的我们,别说在孤岛,一个人在家里都有可能不能自食其力的生存。
我们这祖国的新一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脑子都生锈了。而鲁滨逊•克鲁索在孤岛上必须运用智慧才能存活。假如他当时安于现状,不到岛的另一边探索,就不会发现那边世外桃源似的果园;假如他没用勇气救船长,就会失去让他重新回到文明世界的难得的机遇;假如他当时没有把自己的“住宅”加了一层防护用的树,那么在阻止船上的人的叛变时,就没有他们既能躲藏又能射击的好地方……
我一生的榜样——鲁滨逊•克鲁索!
让批判融于虚幻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格列佛游记》写于18世纪初,作者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用了当时很流行的游记写了这本书。我之所以会读它,起初是因为他写得像一则童话,而且作者很有想象力,书也写得极具趣味性。后来,当我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了书似乎有言外之意。在我读了书评之后,我才知道这竟是这么好的一本批判名著。
故事主要讲了主人公格列佛在遇海难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骃国后所发生的事情。这部开篇与《鲁宾逊漂流记》酷似的巨著却有着与《鲁宾逊漂流记》截然不同的立意。《鲁宾逊漂流记》中直接表达了对殖民事业的狂热,而《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没有借助此后几百年的历史赋予的透视眼光便如此明晰的看透了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本质,的确令人叹服。
书中的批判可谓精彩至极。
格列佛在利立浦特,那里的居民以鞋根的高低来比较自己的地位,吃鸡蛋应先敲破哪一头也能引起一场争论,这不就是在讽刺当时英国党派间的争斗吗?利立浦特与隔海的邻国打仗不禁会使人想到英法之间的战争,财政大臣佛林奈普就是以当时内阁首脑瓦尔浦尔为原型设计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中作者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强调事物的大小比例为的就是要讽刺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以大压小。作者借助尺度的改变而产生的陌生感,使人们对这些熟悉的事物或政治景象生出意想不到的新的洞见,明明白白的看到了他们的局限乃至其卑劣的本质。
如果说小人国是对当时英国的影射,那在大人国中的格列佛本人和英国就成了公开的批评对象。格列佛虚荣的夸赞自己的国家,一心想讨好国王并献出火药的制取方法,吹嘘火药的威力,国王都没想到这么点儿大的“小虫”竟是这么的残忍。
格列佛到飞岛,这一卷里较少叙述作者生动的个人经历,读来更像一系列讽刺小品。其中,对研究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的拉格多科学院人士的描写是针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作者有关飞岛的那一段直指英帝国的殖民政策,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居住在直径约四英里半的飞岛上,在全国各地上空飞来飞去,像一座空中楼阁。飞岛的统治者靠搜刮“下方”的物产养活自己,若下界百姓不服从,国王就把飞岛罩在他们头上,使他们得不到阳光雨露,甚至让飞岛压下去,用金刚石的底座把他们压毁。这显然是对英格兰上的统治者的鞭笞。
格列佛的最后一站是慧骃国,慧骃是有智慧的马,身强体壮,体态俊美,行动敏捷,他节制,勤劳,清洁,有灵性,有礼貌,不拘泥于形式,举止很有条理……集一切优点于一身,从格列佛和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可鄙。
小说包含的狂放想像内容尚有一层与航海日志等一脉相传的“科学”、“理性”等外包装。在厌恨和悲观背后,是一份苦涩的忧世情怀。
可能因为今天的地球人大都生活在所谓的“现代社会”中,斯威夫特的讽刺和寓言今天读来仍尖锐淋漓,字字见“血”。以耶胡(人)的幽灵极有反讽意味地成了计算机网络“明星”的年月里,也许人们不能也不应忘却斯威夫特的怀疑和绝望吧!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和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那里,他一只手能拖动整支海军舰队,一餐饭要吞吃一大批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无数绳索,九百个“大汉”,一万五千匹高大的御马等等。在如此的一个微缩国度里,所有的政争和战事都不免显得渺小委琐。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与“低跟党”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不但想战胜并奴役对方,还要争论吃鸡蛋应敲哪头之类鸡毛蒜皮的“原则”问题。
而后,格列佛又来到了大人国,他与大人国国王的一段对话,不仅构成对英国的批评,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并使它们互为评议。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访问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仁慈、诚实和友善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中,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牺牲自己的一切。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交通银行为了回馈用户的支持,举行了一场现场抽奖仪式,在抽一等奖的时候,嘉宾抽出了第一位幸运儿,但其留下的手机号码少一位数字。按照抽奖规则,中奖者“必须留下有效联系方式”,所以该号码被宣布作废。但令银行没想到的是,此后连抽6次,顾客留下的手机、座机号码全都是空号或停机。第7个电话倒是有人接听,但对方告知,没有这个人。一等奖抽到第8位时,电话通了,这位顾客在电话中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中奖后,回应道:“别骗我,哪有这等好事?”随后就挂了电话。原本预计在半个小时内结束的抽奖活动却拖至三个小时才结束,一些人分析说,“短信中奖”、“电话中奖”等骗局、陷阱太多,致使一些人不敢随便留自己的电话号码,而留下真实电话的中奖者,也不敢轻易相信电话通知的中奖消息。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你自己写。
为啥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