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时那些能够统治一方的诸侯/政治家,并不适合简单粗暴的给他们贴上“君子”或“小人”的标签;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单纯的谦谦君子(即使是伪君子),或是为了目的不折手段的卑鄙小人,都很难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在讲正史中的刘备之前,这里先举几个反面例子。
“伪君子”王莽、“真君子”苻坚、“真小人”王世充,都落得国破身死的结局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史上首个凭借“君子之风”而登上帝位的历史人物,当属“穿越者”王莽。身为标准儒生的他,以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赢得了民心:
他大肆给王族、功臣后人加官进爵;给退休官员提供高级待遇,甚至下令给全国孤寡老人送布送粮;遇到灾害时,他带头捐钱捐房,令朝野为之感动......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君子王莽将是挽救汉朝危亡、拯救天下苍生的天选之子,这为他成功代汉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后王莽的改制手段,体现出他并没有什么穿越或超前的思维,甚至显得纯粹“志大才疏”;他的一切主张,都是完完全全的复古,致力于用儒家学说中的“先王之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却将天下带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苻坚大帝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清流:相比较其他穷凶极恶的少数民族帝王,接受了系统儒家教育的苻坚堪称一位君子。他以绝对的信任,将国政交给王猛操持,二人之间的鱼水关系,被视为封建君臣的楷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投靠、投降自己的势力领袖,他不仅从不斩草除根,反而一律给予高官厚禄,让这些人掌握实权;甚至在攻打东晋前,他已在长安为东晋皇帝和宰相修好了官邸。
但这么一位从思想到行动上践行君子标准的帝王,在失去了王猛这位一流政治家的辅佐后,家业迅速被自己信任的姚苌、慕容垂等人瓜分殆尽,他本人也被缢死。
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则是一位真小人。他和另一位枭李密都曾经拜在儒生徐文远门下,不过徐老师对二位弟子的态度可差得远了。 李密在成为瓦岗军的老大后,每次见到徐文远,仍旧毕恭毕敬的行师徒大礼;后者也大大咧咧的坐着非常受用。 而在王世充得势后,徐文远每次见到这位弟子,则屁颠屁颠的主动下拜。
旁人就奇怪了:“同样是弟子,为啥您老见李密时那么拽,但见到王世充却如此低声下气?” 徐文远解释道:“李密是君子,能容忍贤士;王世充却是小人,对老朋友都会下手,我哪敢不拜啊!”
但显得过于小人,也给王世充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不仅秦叔宝、程知节等名将因不满其“为人多诈”,在阵前公然辞别;甚至大量老百姓也大量逃离,即使王世充采取了凶残的连坐、制,也未能组织这一趋势。最终,王世充被唐军击败、俘虏、流放而死。
现在再来看看刘备。
刘备不是君子、也非小人,而是一位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务实政治家
笔者这里的依据,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这类正史。
在正史中,刘备并没有“皇叔”的美称,无论是汉献帝、还是身边的文臣武将,或民间百姓,都没有这么称呼过他。说得直白点,他只是一个在推恩令政策下、历经数代而彻底沦落为平头百姓的没落贵族,甚至比当初种田的刘秀都差了不少,毕竟人家刘秀还是个有家有业、亲属众多、家族势力庞大的地头蛇。况且,在东汉末年,真正属于体制内的刘氏宗室首先是把握一方大权的刘表、刘焉、刘虞等人,即使排队认亲,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轮到刘备。
我觉得人是很复杂的生物,不能简单的说他是小人还是君子,有些事他很君子,但是有些事又很小人
我觉得应该算是君子,毕竟生活在那个时代肯定要用到一些心机和手段,我觉得这些都不能表示他就是小人。
刘备是君子,对人真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德才兼备,深受民众爱戴。
我觉得刘备是一名君子,因为刘备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有很多的人特别听从刘备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