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卫生统计2016: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健康状况》报告中,日本人平均预期寿命83.7岁,位列世界第一。而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76.1岁。
做为我们的邻国,日本人在基因上应该是与我国居民非常接近的,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寿命上巨大的差距呢?环境、医疗水平、饮食、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都会对预期寿命造成影响。世界卫生组在分析日本人长寿的原因时,将日本人健康的饮食模式提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我们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农业省分别找到了最新的(2015年)两国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希望从两者比较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帮助大家获取更健康的饮食模式。
中日两国居民食物消费量比较
我们将中日两国居民人均的食物消费量,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推荐的每天摄入量,一同比较发现:两国居民在水果、蔬菜、禽畜肉、和食用油的消费量比较接近。不过在奶类、蛋类、水产类方面,日本居民的摄入量要明显高于中国居民。唯有主食这一类,日本居民的摄入量是明显少于我国居民的。
我国居民需要更高质量的蛋白质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奶类、蛋类、水产类都是蛋白质含量较高,且都属于优质蛋白的食物来源。而主食是传统饮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但同时也是非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希望中国居民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目标达到45%。这与我们比较中日两国居民的饮食所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我们可以来算一个帐,正常人一天摄入55-65g蛋白质,吃6-8两大米。2两大米含蛋白质6g左右,6-8两大米约18-24g蛋白质。差不多就占了全天总蛋白的1/3。再加上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坚果等食物,都提供非优质蛋白,很容易就会超过总蛋白质的55%。
“优质大米”的不同观念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中日两国对优质大米的不同理解。日本人历来对大米口味的要求是咀嚼时有弹性、有大米本身的香味,慢慢品尝时有甜味,颗粒饱满。在对大米口感的评定要求中,要求蛋白质含量越低越好,这和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大米中蛋白质越多越好”的观念正好相反。
慢性肾病患者,更需要低蛋白大米
肾脏是人体内排出蛋白质代谢废物的主要器官。相比于优质蛋白,非优质蛋白的蛋白质代谢废物更多,对肾脏的代谢负担也会更大。
正常人需要蛋白质含量较低的大米,肾功能有问题的人,更需要蛋白质含量低的大米。从传统的麦淀粉、藕粉,到现代的低蛋白大米,都希望将主食中的非优质蛋白量降低。通过低蛋白大米,能够每天减少18-24g非优质蛋白质,这对于每天只能摄入大约40-50g蛋白质(具体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计算获得)的肾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帮助。
当然,非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只是中日两国居民饮食中的区别之一。仔细研究分析两国饮食间的差异,相信可以发现更多的区别,从而造福更多人的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为爱肾网原创,转载请联系爱肾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