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孩子的安全感上看——
3岁之前是构建安全感最重要时期。孩子从一岁半就开始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迫切想要了解“我是谁”。在两岁左右,孩子会出现执拗表现,以及秩序感和完美敏感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偏执、叛逆、情绪化等“不讲道理”的表现。所以,父母需要体察孩子,并帮助他们顺利渡过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老人做得再好,也总有一些功能是他们无法替代父母的。
2、从亲子关系上看——
长时间离开父母,孩子与父母的联结就会变弱,甚至产生隔阂。孩子总是与其接触多的人感情深,让祖辈长时间地带孩子,会让父母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与孩子的距离感,使交流带来麻烦,孩子有时会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对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利。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别因为父母的失误让孩子人生有遗憾。而当接回孩子后,孩子会利用父母的“愧疚”心理,没有界线约束,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
3、从孩子的探索的角度看——
老人由于责任、行动不便而过度保护,妨碍孩子探知世界。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祖辈照料孩子,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限制孩子很多行为,喜欢把孩子圈起来。祖辈不肯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创新,使其失去了开发智力和思维能力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很不利,使孩子容易养成内向胆小、死板缺乏灵气、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4、从孩子的被示范的角度看——
孩子所看到的语言和行为示范,都是老人化的,不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使孩子的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影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为模仿,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另外,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自己的发展或许比孩子的教育本身更重要”,未来会模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5、从对孩子的教育观点上看——
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上有差别,特别是在幼儿生活习惯上。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年轻的父母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老人更多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懂得与孩子交流或教育孩子,甚至用陈旧方法来教育孩子,或用经验代替科学,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比如孩子“破坏”玩具时,祖辈会阻止和进行批评,但这种的“破坏”行为,往往是孩子的探索行为。
6、从对孩子的爱上看——
过分溺爱是大部分祖辈的通病。由于隔代亲和补偿心理的缘故,祖辈的对溺爱比父母还要过分并包办一切,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另外孩子有什么缺点,也不能及时纠正。这种毫无节制的满足的方式,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或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缺乏责任心、遇事退缩逃避,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7、从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看——
祖辈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祖辈已步入晚年,或多或少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和负面心理倾向,孩子与其长期相处,容易产生轻度的心理障碍。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就算祖辈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也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这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对孩子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你已经生了孩子,就要把其培养成人,这是社会赋予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祖辈可以协助年轻的父母承担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父母不能失去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知道,今天你把孩子交给祖辈,明天你的孩子就会把他们的孩子,也交给你,这是年轻父母想要的结果吗?为什么不在正确的时间做最正确的事情?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而父母再想纠正的话,不仅需要父母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变得更加困难。当然,如果祖辈是非常开明的,或是掌握较科学的育儿理念,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可一个问题是,到底谁是孩子的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所以,孩子3岁前不建议让祖辈抚养,协助却是可以的。
最后,顺便提一下,当孩子3岁之后,也是不建议完全交给祖辈抚养的。对于已经进入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常情况下已经进入幼儿园,父母在忙,也是可以在早晚照顾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