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
2.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3.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元旦这天并没有什么的传统,只是单纯意味着迎来了三天的假期。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元旦节是新年的第一天,在元旦节这一天,中国人都会进行庆祝。说到这里,元旦节是怎么来的?
说起元旦节的来历,其实还要追溯自三皇五帝时期。当时尧帝勤政为民,一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不过尧的儿子是个没出息的,尧就没有把部落传给儿子,而是选择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尧在死前,也叮嘱舜要把位子传给德才兼备的人,在这之后,舜又把位子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事实上,这几位首领都对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人们把舜祭祀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这就是元旦的由来。
到了近代,也就是1911年,当时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民国元年开始,就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是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后来,民国政府又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这就是近代中国元旦的来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家为了区分元旦和春节,便将夏历的正月一日称为春节,而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元旦节由此成为了法定节假日。
那么,古人是如何过元旦的?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拜年是不需要进府门的,只要给主人送去祝福就可以。事实上,历代的皇朝都会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祭祀等活动,比如祭诸神祭先祖、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等。在宫廷中过元旦,也是相当的隆重繁华,而寻常百姓过元旦同样是非常的热闹。在元旦这天的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起床,然后梳洗打扮,并且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
在元旦这一天,街道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摆放着各种帽子、首饰、衣服玩具之类的商品。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因此1912年以前,就是春节,习俗就是过春节的那些习俗。
现在的公历1月1日的元旦,我国好像没什么习俗,只是个公共假日,机关、学校可能会开个茶话会、联欢会,仅此而已。老外可能会有些,恐怕也不如圣诞热闹,还是民族的东西好。民国是提倡过阳历年,春节不放假,可是老百姓照样过春节,不认公历新年。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因此1912年以前,就是春节,习俗就是过春节的那些习俗。
现在的公历1月1日的元旦,我国好像没什么习俗,只是个公共假日,机关、学校可能会开个茶话会、联欢会,仅此而已。老外可能会有些,恐怕也不如圣诞热闹,还是民族的东西好。民国是提倡过阳历年,春节不放假,可是老百姓照样过春节,不认公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