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考点梳理:非智力因素

2024-12-27 09:12: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其培养

  动机、兴趣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性,情感与意志则属于个性心理过程,它们都属于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情感的作用与培养

  情感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活动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与情绪是两种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情绪是个体的生物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如:饥饿会使人产生痛苦、忧郁或愤怒的情绪,饥饿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满意、愉快的情绪。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与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社会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理智感等等。此外,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经常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缺乏持久性。情感则有可能具有情境性,也有可能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但是,任何情感都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带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同时,情感的深度也大大影响着情绪的变化。情绪按照它发生的强度,可以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情感与人的社会认知(如:社会观念、评价系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友谊感、道德感、美感与理智感。无疑,这些社会性情感是教师们必须关注,并且也应当纳入教学目标中的。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呢?

  首先,依然是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师自己的真实的社会性情感来。传统教育下的老师在上课时十分注意严谨认真的课堂气氛,教师自己也不苟言笑,课堂学习缺乏激情,道德感、美感与理智感很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史地教学中,有丰富的知识与这些情感相联系,如:地理教学中,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

  可能运用语言、图像或影音媒体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道德感、美感与理智感。同时,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言行,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

  其次,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情感与他们的社会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认知中,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青年时代培养崇高的人生观、道德观,胸怀为国为民的志向,必然会具备高尚的情感。史地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用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伟大的理想,将自己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感受自然美与社会美。美感可以给人以积极乐观、愉快满足、进取向上的生活情趣。美感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因此,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历史遗迹、地理风貌的考察,亲身感受自然、社会与人的美,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

  最后,教师应当重视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情绪的波动变化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征,教师应当及时发现、理解他们,用自己积极饱满的情感带动学生们参与各项活动,交给他们摆脱不良情绪的方法,引导他们养成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学会用理智去战胜不良的情感。

  (二)中学生的意志特点及其培养

  意志是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决定的行为发生的方向;二是执行阶段,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决定着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意志行为的中心环节。因此,意志在智力与能力中,既能促使认识更加具有方向性、目的性,又能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和干扰,不断调节、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预定的目的。

  中学生的意志发展在人的一生中,处于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1、激起中学生意志行为的动机发展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近景目标为主,向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初中生与一部分高中生虽然知道学习的目的性,但是,对目的性的理解是肤浅的,尚未将远景目标与自己的平时学习目标联系起来。二是以外在动机为主向以内在动机为主的方向发展。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需要老师与家长督促,高中生的自觉性就强多了。

  意志行为的第一阶段大于第二阶段,即决心大于行动。初中生的自尊心与独立性发展比较快,但是,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发展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他们的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失调,高中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学习行为,制定计划的时候,决心很大,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3、意志的方向性不断明确。初中生易于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有不少学生今天想当科学家,明天又想当足球明星,表现出行为上的盲目性与冲动性,特别容易受同伴的影响,从众性强。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有了明显进步,自我判断能力、控制能力都有所提高。

  总之,中学生的意志发展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年、成年过渡的阶段,变化明显,发展迅速,正是教师、家长们应当十分重视引导的关键时期,史地学科的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利用学科知识特点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一般说来,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应当注意弄清意志的品质,把握培养的目标方向。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它是性格、个性的重要组成因素。它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意志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人能够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目的意义,使人独立地维持并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师们都希望学生的自觉性强,但是,学生之间在自觉性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第二,意志的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作出决定,执行决定。它与人的自觉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它既表现在学习中,但是,地表现在生活中,应当尽可能创设各种情境,锻炼学生的意志的果断性。第三,意志的坚持性或坚韧性。坚持性也叫毅力,是人克服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困难,将预定的任务完成,达到最终目的的品质。常说的做事要“持之以恒”就是指这个品质。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第四,意志的自制力。自制力是指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自制力强的学生善于控制自己不受环境的干扰,能抑制、调控自己的行为,是人的智力与能力成功地完成任务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明确了这四个意志品质,就可以在教学中处处留心学生的意志力的差异,并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他们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中学生的性格、自我概念及其培养

  性格是指人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它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是人区别于他人,自立于社会的最鲜明的形象特征,它又是每个人自身历史的展现,它在人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渗透到个体的生活经历之中,形成了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独特态度和反应,逐步形成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一般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此时,儿童的行为直接决定于具体的生活情境,直接反映外部的影响,尚未形成稳固的状态。第二阶段,是小学与初中学生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由于稳固的行为方式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因而性格正在日趋完成其塑造,但是,对已形成的不良习惯需要进行教育才能够改变。第三阶段,是高中生所特有的、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此时,稳固的态度与行为已经定型,性格的改造就比较困难了。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稳固的性格特征形成之后,性格就成为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崇德,1992)。因此,史地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一)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培养

  人的千姿百态在于其性格的丰富多彩,因此,性格也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性格的结构也十分复杂,它主要是由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一个有机体。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与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有关。具体表现为:(1)中学生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中学生是否有集体精神,对社会是否有责任感,对他人是否具有同情心,待人是否友好、诚实,都是重要的态度特征;(2)中学生对劳动、学习的态度。对劳动能否吃苦耐劳,富有创造精神,对学习是否能够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等等;(3)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是否拥有自信,是否自尊自重等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这一特征是中学生的智力差异在性格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思维与想象的类型不同。据此,可以将中学生分为三种:艺术型,其思维偏重形象思维;理论型,其思维偏重抽象思维;中间型,其思维处于形象与抽象之间的状态。思维类型不同,其智力活动的侧重点、方式及结果都会有所不同。(2)智力或思维的品质不同。中学生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与个体差异。这些类型或品质的差异使中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喜欢怀疑、探索、争论,有的喜欢想象,甚至幻想,有的表现出创造性强,但思维不够严密,也有的表现出思考严谨、推理能力强,但不够灵活等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这项特征是指情绪影响中学生的行为活动及受人控到之处制是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中阶段日趋稳定。青春期生理变化是初中生情绪波动的重要因素,而到了高中时期,身心变化日趋稳定,情绪变化逐渐稳定,情绪的特征也日益显著。如:心境的起伏、开朗程度,情绪变化的强烈程度、持续程度,受外界的感染性等等都有所不同。

  4、性格的意志特征。这一特征是指中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上文提到的意志的四个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正是研究中学生性格意志特征的主要方向。

  性格特征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也是教师们在培养学生性格时应当注意的因素。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性格的态度特征结构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看学生能否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十分重要。第二,应当重视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教师的教育只是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学生只有将外部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其成长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重要,教师可以培养他们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逐步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为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基础。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因材施教,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俗话说:“人无完人。”尽管我们希望学生们都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品质,但是,任何地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总有少部分学生的不良性格特征十分突出,教师们就应当运用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方法教育这些学生,并且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第四,要加强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设立心理辅导室,各科教师都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随时可以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服务,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将心理品质的目标纳入教学目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