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2024-12-19 00:04: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读了《自恋》,自然接下来要读读自体心理学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爱不释手,似曾相识。

1.首先是满足自恋的需求

自恋在我们的父辈中极其普遍,他们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不自知。我想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增强其认知,但书中描绘到:在移情过程中,已经成年的病人在治疗师身上重复了婴儿时期他与父亲和母亲的互动。第一种解决方法是要让婴儿感觉自己是全能的,控制着好的世界。第二种解决方法是去将另一个人感知为全能,假设是父母中的一位或双亲。

2.“丧失亲人的”

一位歌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歌唱事业,不仅因为她患上了喉炎,还因为她和经理们之间无休止的冲突,她前来接受治疗与一个上电视主持脱口秀节目的机会有关,她满脑子都是消沉的信念,认为自己会失去这个机会,正如她已经失去的许多其他机会一样。

治疗师聚焦于现实的做法激起了这位刚刚“丧失亲人”的歌手的自恋式暴怒。我们特地使用了“丧失亲人的”这个词,因为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事实,就是失去类似于唱歌这样一个自体实现的才能所遭受的失落感,可能就像失去一段爱的关系一样,比如说所爱的人过世。所以,当一个人重要的才能受挫,或者甚至是完全隔断时,我们会进入到深层感受的领域。

3.因生理上的不完美而产生的自体-暴怒

如果病人是因为自己身体上有问题而产生的不完美感,并因此而对自己产生无意识暴怒,根据以下几句话的线索而作出的解释,多少可以帮助来访者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似乎在你还很小的时候开始,你就感到自己的身体必须是完美的,这样才能感到足够的安全。所以,难怪你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暴怒,因为它用所有这些痛苦让你感到害怕。”

关于这段话并没有太深的感触,但觉得很重要,可能以后用的着,所以先记录下来。

4.处理自恋性暴怒

治疗师需要 始终如一的记住 自恋性暴怒的婴儿化背景,以及对病人对于体验到治疗师是一个分离的人的早期恐惧,这意味着治疗师不可避免地不能完全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好的自体客体。这样治疗师就不会太过频繁地跌入愤怒中,感到病人就像一个孩子般不断提出要求。相反,治疗师会深深地意识到,病人需要镜映来支持他健康的抱负心,而这个需求在最恰当的阶段却没有得到接纳。

始终如一的记住—好难呀!

5.她在自己还是个孩子时就被 悲剧性的 剥夺了某些东西,……她只有在一个 相对要求较低的氛围中 才可能将治疗师理想化。

6. 上位自体

上位自体:内聚而持久的精神结构

双极自体:通过母亲的镜映获得抱负心的那一极  通过父亲的价值观获得理想化的那一极

三极自体:通过孪生获得

孪生的移情包括了对病人似乎正在成长的自体的支持,并且治疗师时刻意识到,病人所需要的对其自体的 共情性支持 是去 巧妙的 肯定 她想要前进的内在动力,而 不是去推动 她。

7. 治疗师:你并没有感到自己可以完全依靠我,帮你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玛莎:好吧,我注意到自己会比一个真的很有安全的病人要谨慎些。但是我认为我们真的已经开始一起涉水了。而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大的冒险!

当谈及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