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所有人都有信仰,只是不够显现而已。
斯多葛哲学家选择了唯物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神的称谓,在他们看来,有没有神应该不影响伦理学的研究,有没有神,人都应该遵循理性生活。理性生活,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有利于更多人的生活。
通过锻炼技艺,提升自己的品行,改善众多人的生活,追寻生活的真善美的实践,怎么能够不带来更好呢?当向至善奔去,怎么能够让人远离幸福?
当然,如果在追寻掉入了泥水坑,你还能做些什么呢,不要抱怨,选择证明了你自己,已经足够。
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断请求证明,试图拥有解释说明的论据。
“把神请出来,我就皈依。”这是违反大多数宗教的说法。《圣经》中说,神是一个隐蔽的神,破门而入任何空间,都无法找到神的存在,提灯寻影,眼睛就是那盏灯。《薄伽梵歌》中有些例外,阿周那企图看到真神,最终显现的,超出了他的想象。至于佛教的经典中,常有各种神迹出现,其实这种现身或者神迹,如同梦幻,并不能成为人信仰的凭据,因为当下很快会被人认定是故事。
不能靠现实现身,不能靠理论逻辑证明,如何说明这个问题呢?
郭向南翻译了帕斯卡的著作《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后记中他写到:“哲学家不认识上帝,帕斯卡的神不是通过电闪雷鸣来展现威力的宇宙之神,甚至不是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就能发现的神。证明和否定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很难打动人。”
在他看来,从理性推导不出来神的存在,但是用概率论可以推知信仰的必要性。
帕斯卡也说:“没有信仰的人其实都是有信仰的,因为这时候,人们朝拜的是自己,自己的思想就是教义,自己的行为便是神旨。这其实是出于一种诱惑,想变得和神一般,想感受到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于是他们自创了一个宗教,自己既是信徒,又是那个泥胎。”
但是,总体感觉,比起相信自己,人怀疑自己的时候更多,总是在生活的选择中无所适从,今天试图朝拜自己,明天又向自己泼冷水,今天得意洋洋,明天早晨又垂头丧气,因为,大多数人都达不到智慧的程度,在认可理性发挥作用的方面,始终持有不确定态度,对于这种神也夺不走的判断力,总是觉得半信半疑。
无法安宁,因为欲望和表象之后,缺少理性这把锋利的小刀,太多的情感束缚让人无法自由。
可是确信理性的同时,会不会让人忘记了谦逊的态度呢?他无所不能的选择自己的生活,如同第欧根尼以为无所欠缺了,那是已经接近神的品质。
所以爱比克泰德会抱怨没有看见真正的斯多葛派的人吗?人因为没有信仰而阻碍了自己的全面绽放,是这样吗?
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应该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