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 是怎么回事

2025-02-22 11:08: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荆轲刺秦为哪般? 在影片《荆轲刺秦王》中有一个美丽的女人,那就是由巩俐扮演的赵女。赵女与儿时在赵国作人质的嬴政青梅竹马,后随嬴政回了秦国。她一直认为嬴政是个仁爱的王,可以造福人民,所以当嬴政苦于没有借口攻打燕国的时候,赵女献计亲自到燕国寻一刺客,刺客一到,嬴政就有借口攻燕了。然而,赵女在燕国爱上了荆轲,并认识到嬴政的残暴,于是真的发生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固然美丽,但赵女这一人物显然是虚构的。史学家们对此种“为人设戏”的手法普遍表示宽容。“但是”,张大可教授说:“这样的情节确实是混淆了历史事实,而且恰恰削弱了秦始皇和荆轲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削弱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削弱了荆轲为民抗暴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一处败笔。” 那么,秦王攻打燕国到底需要不需要借口呢?被采访的文史专家众口一词:“绝对不需要”。专家们说,秦国在秦始皇之前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到了嬴政即位时,条件已经成熟,实在没有必要演出一场“苦肉计”。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荆轲究竟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但是,陈成军就不相信这一说法,他说:“荆轲的刀上淬了毒药,这就是要刺杀嬴政,后来解释说本想生劫秦王,那不过是英雄失败以后讲的大话而已。”当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战争脚步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无论是否可以把荆轲拔高到一个英雄的高度,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仇视。 涉及到对“荆轲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评价,专家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张传玺说:“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英雄话题,但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当时六国普遍政治黑暗,六国的君王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亡国之君,所以我们今天评价那一段历史,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所以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要否定荆轲,但也不必要夸大他的精神。”陈成军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历史的进程是个人无法阻挡的。即使荆轲杀死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来继续统一的事业,所以他这种行刺的举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他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学史家和史学家肯定和赞扬荆轲的伟丈夫气概,认为刺秦是正义之举。张大可说:“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韩兆琦也说:“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就像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拿破仑推进文明的进程,但反抗拿破仑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时期,因为批儒评法,颂扬秦始皇这个大法家,人们就批判荆轲,说他是‘跳梁小丑’、‘螳臂当车’,其实这是不对的。秦顺应历史潮流,但荆轲并不因此就算反动,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最后,接受了采访后专门去观看了电影的韩兆琦教授希望通过记者指出电影中几处失实之处,以正观众视听。他指出,“母后”的称谓是帝王对自己母亲的称呼,大臣们是不可滥用的。影片中秦王对有功之臣允诺,死后封其入宗庙,这也是违背史实的,宗庙只能供奉王室的祖先。另外,影片一开始写秦王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秦国任何一个君王都没有亲自上过战场。 补充: 秦王政重用 尉缭 ,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 赵国 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 太子丹 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 列国 ,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 王翦 (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 邯郸 ,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 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

回答2: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