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对于大型铸件、锻件进行正火处理之后也采用相似的工艺处理叫做回火。
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钢件淬火后存在很大内应力和脆性,如不及时回火往往会使钢件发生变形甚至开裂。
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工件经淬火后硬度高而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过适当回火的配合来调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韧性、塑性。
稳定工件尺寸
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回火:
又称配火。指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
回火的目的:
1、提高组织稳定性,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使工件几何尺寸和性能保持稳定。
2、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以便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并稳定工件几何尺寸。
3、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
回火炉的使用注意事项:
1、回火工件进炉前,将配电箱送电,将回头台车开出,检查仪器、仪表是否正常(设定温度值),风扇电机、加热器等是否完好。
2、装活时要求摆放整齐,不能歪斜,高度以进炉后不挂炉内电源并留有100毫米间距为宜。
3、回台车进炉时要慢行,观察进炉台车运行是否畅通,电源线是否有挂链受阻,进炉后将门关闭,升温开动风扇电机,调好温度,并以温度计来校正温度。
4、回火结束出炉时,首先将加热开关关闭再将风扇电机关闭,然后将门打开,将台车开出。
5、在装卸炉中产品完毕时必须检查热电偶是否插入回火炉中(热电偶是测量温度的数据值),同时千万注意别碰热电偶(工件不准与热电偶接触)。
6、回火炉在工作中每隔1小时,值班工作人员必须观察回火炉仪表温度是否正常。
7、电路出现故障或由于故障起火时,关闭电门灭火。当炉内着火时,立即将门打开将台车开出,关闭电门灭火。
8、电气系统出故障时,一律由电工维修,非电气人员严禁自行修理。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低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
回火,是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以减低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
低温回火
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中温回火
工件在3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回火后得到回火托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弹簧、锻模、冲击工具等。
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操作。
通常将淬火+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
调质的目的是得到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匹配的综合力学性能。调质处理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机床、飞机、火车等重要的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轴、销等。钢经过调质后硬度一般为200~350HB。与正火比较,在相同的硬度下,强度、塑性、韧性均显著高于正火状态。因此,重要结构件一般均进行调质处理。调质还常作为表面硬化件的预备热处理。
调质处理之所以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综合力学性能,这与调质处理后的内部组织有关。回火索氏体中的渗碳体呈颗粒状,而从奥氏体中直接分解得到的索氏体(正火后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片状。正因为如此,在相同硬度前提下,回火索氏体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