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朝代都在长安建立和开创辉煌,为何最后都灭亡在洛阳?

2025-02-24 20:32: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古代汉语中的中国,最早就是指河南洛阳一代。  洛阳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西周末期,镐京经历了大地震和犬戎的抢劫,整个关中成了一片废墟。于是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都洛阳的王朝。  东周灭亡后,秦和西汉两朝均定都长安,直到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本是南阳郡人,出生于陈留郡,这两个地都在洛阳周边,而他赖以起家的云台二十八将大都是河南人。中国古人讲衣锦还乡,于是刘秀建都于洛阳。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大了洛阳与河北和江淮的联络。在唐高宗时期,长安地区人口急剧膨胀,粮食不够吃,政府于是开始「南粮北运」——将江淮的粮食先运往洛阳,在运往长安。武则天嫌麻烦,索性就长期在洛阳办公。洛阳地区急速发展,甚至超越了长安,成为唐朝真正的中心。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和唐军在河南地区鏖战,荼毒百姓,盛极一时的洛阳开始走下坡路。安史之乱以后,淮河与河北形成藩镇割据,到洛阳的运河逐渐废弃,加之唐末关东经济崩溃,洛阳昔日的繁华一去不返。

唐和五代之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想定都洛阳,因洛阳城太过衰败而且无法运粮作罢。随着汴梁漕运的发展,洛阳彻底失去了作为都城的价值。可以说,洛阳的衰落就是被一个城市抢去了风头,这个城市就是开封。

其实,开封建城的历史并不比洛阳晚很多。战国时期,魏惠王就曾经建都于此。在唐代,随着洛阳衰落,开封城则逐渐崛起。开封相比洛阳更临近江淮,通济渠和黄河成为了这里连接江南和江淮的大动脉。开封接替洛阳,成了中原的交通中心。所以唐之后的五代和北宋,大都选择在此定都,看重的就是交通便利。

回答2:

后荣、屠凤豪西周都城至凤豪上周末,他搬到了奉浩(西安)。周有王嗜酒不理国事,导致残荣灭国。周有王在封豪遇害。西安也是灿荣占领的第一个都城。此外,西周碑文大多记载了“城州洛夷”中前期国王的统治和分封。出土碑文《王在城州》(罗易)已近百次。西周的碑文从来没有“王在锄都”或一次。

光武~西汉在长安被王莽篡汉导致天下大乱,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仅用12年便统一全国(西汉前112年灭南越国,用了90年才统一全国),汉光武帝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大汉续命195年。搬到长安,开五朵奇葩董卓和他的皇帝移居长安,使汉庭的基础动摇,法院陷入混乱,三王国陷入混乱。西晋皇帝迁往长安,本来是靠关中所夸耀的所谓地形来延续自己的生活,却意外地导致了亡国和五乱之开。

芜湖滦化三个芜湖滦化政权:先秦、后秦、前照、西安都城北方的汉族人几乎被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孝文变法”到戴汉服,他改姓汉化,最后结束了五个乱华。九逃帝、长安六庚、东渡隋唐大运河是盛唐的根基,也是盛唐的经济命脉。隋朝,洛阳都城迁建粮仓(历史上最大的粮仓,包括嘉仓、会罗仓、罗口粮仓),并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运河。盛唐是两都制。盛唐皇帝拥有洛阳近50年。关中长安发生饥荒。东都洛阳是父亲和母亲,皇帝常因水运在洛阳宣宗开元十一年,他开启了开元时代的全盛时期。他努力工作回到长安,专心享受小妾的乐趣。在历史的混乱中,皇帝九次逃亡,长安六次沦陷。

在陕西古都成立前,西安是六代古都,出土碑文记载,西周有两个最重要的都城,即洛邑、承州。另一个是“粽子”。西周碑文在西周都城从未发现过,一次也没有。西安丰浩遗址至今未发现与西周都城有关的考古证据。西安过去常说是粽子。现在,宝鸡周原博物馆已经挂上了“贺宗洲”的牌子。西安封豪充其量是西周的都城,武王的军事要塞。

京游题词:王震生于周朝,王慈璧生于周朝。孟觉题词:只有王在城州铸造。京防顶题词:王在城州大殿。青芳顶铭文:只有在四月,国王才能成为周朝。许多碑文记载了成州和洛依的王权西安的封豪只是西周的都城西汉、西魏、北周、隋、唐。汉、隋、唐三代,洛阳共有。西安所谓十三朝,不到四十年,甚至十朝短命,拿了咸阳秦十四年,把五胡乱华屠杀汉族的三个政权算作朝代——赵前九年,秦前三十四年,秦后三十一年,西晋五年,洛阳五年,王莽十四年,西魏22年,北周24年,隋23年。

回答3:

因为那个时候中原王朝的主要压力都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所以王朝强盛时都会选择在长安建都,衰落时都在洛阳建都。

回答4:

那是因为西安本来就是古代龙骑之所在,因此很多王朝在那里建立和灭亡

回答5:

因为洛阳这个地方可能风水不是很好,如果钱多到那里就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