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别教学制。这种形式的教学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学校。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学生授业后来虽发展为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组的学生但在一个班组里学习的儿童年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进行的仍是个别教学只同一个个学生发生联系。当教师在教某一个学生时其余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自流状态。这样的教学学习效果差效率不高。我国古代私塾就属于这种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班级教学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个别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因而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育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等。近代的班级授课制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夸美纽斯在17世纪概括并建立一套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固定的、相同的开学时间同年龄的儿童一起学习同样的内容同时作同样的功课教师对所教的科目作周密的计划使学生每年、每月、每日甚至每时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应该说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普及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故逐步被世界各国的学校所普遍采用。
(3)导生制。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需大批具有初级文化的工人。扩大初等教育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英国的牧师倍尔和教师兰喀斯特在初中教育中倡立了导生制。它是由教师先将年级较高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讲授和训练然后再让这些学生担任导生去转教其他学生。理论上说按此制度一个教师可通过导生教几百个学生迅速扩大初等教育的受教育面但实际上由于导生所能接受的知识极其有限而他们所能转授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更为贫乏因此这一制度存在不久就消失了。
(4)“新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家曾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一段改革历史后来被人称为“新教育运动”。在新教育运动中教育家们针对班级授课制只能强求各个儿童齐步前进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