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在论)
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先生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无非是三条:
第一件事说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谁都没关系,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为什么就不能姓曹?
第三件事说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吗?
这个事情在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老朋友吕伯奢家,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叫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魏书》里,《魏书》是魏国人写的史书,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第二个版本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的罪犯,就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误杀。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就算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也就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是难过的意思,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错杀了人家,现在也没有办法,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 “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但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官渡之战发生的一件事。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打仗拼的就是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意思?两种可能:一种是来不及穿鞋,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
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抚掌而笑,“吾事济矣”,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告诉你,在乌巢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子休)阵亡,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感情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了,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死了,侄子安民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结果,丁夫人还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丁夫人在家织布,曹操来了后她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跟我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 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咔嚓”“咔嚓”。曹操就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让她改嫁吧。
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谁敢娶阎王的前妻?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九泉,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儿女情长重感情的人。
但是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不认人。比方说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曹操打下邺城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比方说有一个人叫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是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还比方说,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陈琳,起草一篇檄文。因为古代作战讲究师出有名,要打谁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的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这是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传统。后来袁绍战败,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我就算了,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文学家,文章写得非常好,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那些读书人、士大夫最最痛恨的就是太监,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
有一个叫陈宫(公台)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吕布。《三国演义》里面说,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桓邵这些人让陈宫看不下去,离开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所以他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你死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看着办。曹操说,好,那我送你上路。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抚养。
曹操这个人很复杂,刚讲到他的方方面面,这还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的。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是另一张脸。但是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嘱。当时但凡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说说一生做了哪些功劳,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熏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苏东坡先生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其实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就不说豪言壮语,就不谈政治功劳,就不谈国家大事,就要谈这些小事,后人能怎样?又能咋地?曹操就是曹操,曹操才不在乎后人的评价呢,曹操就是这样的人。这叫“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
PS:以上文章不是我写的,但是如果您觉得这个文章写的不错请表吝啬给分,谢谢!
初中一开始看三国演义, 立刻就很喜欢曹操了. 可是, 那时小小的心灵也很疑惑, 为什麼人人都恨曹操, 骂曹操, 唾曹操, 而我偏偏却崇拜他呢? 是不是我也有问题了? 是不是我天生就是奸诈小人啊?
后来, 慢慢的懂事了, 就想曹操也许很奸, 但在那个率土分崩、山河破碎、群雄割据、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 如果立志要匡正天下, 有谁可以做到悠然的稳坐草席, 谈书论经, 气定神闲, 不忍踏死一只蚂蚁, 而自称圣贀啊?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东汉宣帝 156年时, 中国人口约5千零6万人, 可是经过东汉未年中央政权崩溃以及三国鼎立时代,到了西晋初年,人口只剩5百370万人而巳 (参考金观涛与刘青峰所著“兴盛与危机”),因为战乱戕害与天灾饥荒,人口竟然萎缩至十之一二,真是惨不忍睹!
曹操的乐府作品“蒿里行”这麼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对当时局势的真实写照。因此,曹操以及他同时代的人,所面对的社会巨变和纷乱悲惨,是我们很难感同身受的,所以更不适合以太平盛世的道德价值观,去对当时的人格行为评头论足。
曹操以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自信,为自己的事业宏图作了最直接的注脚,他的机变无方与略不世出,不但在史书里栩栩如生,也在他流传下来的格言和古直苍莽的诗歌文章里保存了下来。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 是他的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写本, 书中30%是史实, 70%却是文学虚构, 而曹操被塑造成书中的大奸角,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与代表道统正义的刘备和雄据一方的孙权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尽管书中刻划了许多曹操的负面形象,如砍杀吕伯奢一家时的多疑性格、煮酒论英雄时的奸险权诈、处死杨雄时的狭隘善忌、横槊赋诗刺死刘馥的哀乐无常……,可是罗贯中同时也根据正史记载,很真实的反映出曹操的功业昭著,如统一河北后,实行屯田制度、修水利,迅速的恢复政治次序和经济生产;任人唯才,广纳建议;卓越的治军才华;以及他的文学风采和保护华夏文明的贡献。
这样一个强烈对比的性格,不管是源自於史书的真实记载、小说和杂记的文学加工、抑或他诗作里透露的抱负和胸襟,交织成了一个形象鲜明、努力奋斗、面对挑战、积极进取、不断创造的曹操,这正是我喜爱他的原因。
曹操是奸, 但绝不是锱铢必较的奸滑小人, 他是气吞宇宙, 叱吒风云的奸雄! 在陈寿编写的三国志里, 刘宋(魏晋南北朝时刘裕所建的宋朝) 斐松之有这样的一个注:“(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 这句话很生动的概括了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 在乱世里克服各种艰难,坚强奋斗,也许成为奸雄,是最终会走上的道路。
讨论历史人物的忠奸黑白,除了编写中小学课本,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对我而言,读史的享受,在於穿越时空隔阂,去感受历史参与者纵横天下的气概,以及创造新局面的宏浩功业。
最喜欢曹操的地方,除了他的雄才大略之外,就是因他的雄才大略,而从内心自然萌发的自信沉稳。曹操的军事攻略,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都能以屡败屡战的精神坚持下去,以败绩换取胜机,迅速恢复重返战场的力量,寻求最后的胜利。
194年 (兴平元年),吕布趁曹操引兵攻陶谦之际,突袭其根据地兖州,占据了濮阳城。曹操领兵反攻濮阳,两次几乎丧命陈宫之计,逐与吕布相持不下,只好退守鄄城。当时曹操面对无数割据势力,虽然根据地不稳,却仍然沉著应战,实行远交近攻,与袁绍、孙策、韩遂、马腾和张鲁修好,集中全力对付吕布、张绣和袁术等,终於在198年擒杀吕布,199年袁术吐血而死,张绣也在同年投降。
再者如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兵势强大,曹氏集团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虽然初期战事不利,兵短粮缺,曹操仍然以坚定的毅力死守官渡,等待时机变化。最终得到许攸献计,偷袭并焚毁袁绍的乌巢粮仓,令袁军大乱、溃不成阵,终至扭转了不利的战局,在往后数年内逐步统一中国北方。
再者如赤壁之战,曹操水陆两军大溃,引兵北还,但很迅速就能恢复元气,东边与孙权转战於合肥、西北击败马腾马超势力、西降汉中的张鲁,逐渐形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稳定局面。
曹操这种屡挫屡战的毅力,不但源自於主观意识的能动进取,同时也是清楚掌握客观情势,达到统筹全局,所形成的胸有成竹和高瞻远瞩,这包括对后方资源、政经大局、用人制度和军粮调度的妥善管理,以及对军情的充分了解和布局。
曹操四言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似乎意兴阑珊地感叹世上一切终归尘土,然而却忽转笔调,昂扬高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巳。”的豁达宏愿。虽然知天乐命,却没有因生命有限而万事皆休;尽管年事巳长,却仍旧志在千里,胸臆之中仍然振奋豪迈雄心,随时准备“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气出唱其一) 这便是曹操的积极进取, 将人生短促的感慨、太虚幻境的天马行空,转化为对现世功业的肯定,在有生之年为理想顺序渐进、永不放弃的奋斗,这也是我喜爱曹操的原因!
董卓擅权纵欲、暴虐不仁;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然而曹操却拥有开创新气象的器宇胸怀和雄才大略。 他3次下求才令,惊世骇俗的提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无有被褐怀玉而钓於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指出“道德”与“才华”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用人只求才能,不问道德,主张唯才是举,公开挑战两汉以来僵固封闭的经学以及高唱道德操守的儒学,曹操因此而遭受许多后世史家的訾议。然而,在混浊离乱之世,曹操抛开虚伪造作的假面具,但求天下纵横之才,希冀迅速恢复政治次序,这正是他勇於承担、实事求是、宏博容大的一面。
曹操作为一代雄主而雅好诗章,成就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气魄,带头革新文学风气,开创“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建安风骨,以爽朗刚健风格和积极进取精神,追求文学创作的个人自主,打破两汉以来对文人学士的思想禁锢。
好多年前,看了中国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由鲍国安饰演曹操,将曹操那种雄才大略,不局於约定成俗、知天乐命、积极达观,理性兼容感性、但又喜怒无常、妄顾世人眼光的奸狡权诈的性格,拍的非常传神生动,更令我对曹操倍加崇爱。
会喜欢曹操这样的人物,也许会令许多人疑惑不解,甚至会觉得我离经叛道,但就是喜爱那种 “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冲天地之志”(三国演义) 的鸿蒙壮志,以及 “明明日月光,何处不光昭”(秋胡行其二) 的对前景充满期望,还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其一)的真切沉吟!
治世之能臣: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
额/....不清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