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理直气壮——
崇洋媚外——
得理不饶人——
“酒香不怕巷子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参考答案:
1、理直气壮——理直何须气壮
2、 崇洋媚外——崇洋不须媚外
3、得理不饶人——得理也须饶人
4、“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也怕巷子深”。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
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要附和他人的说法,“反弹琵琶”照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二、读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打一动物)再想想这个谜语有什么问题?
谜语:夏家姑娘,夜晚乘凉。提着灯笼,一明一暗。
谜底:
谜语的问题:(答案:谜底:萤火虫 只有雄性萤火虫才能飞行,才能发光,而雌性萤火虫没有这个本领。故“夏家姑娘”改成“夏家小伙”才对。)
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要想看出书上的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做支撑。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吃杂粮。要想不唯书,不唯上,除了勇气,更要有知识。
三、阅读并思考《蚂蚁巴结蚜虫》
昆虫界传来一个新闻:蚂蚁和蚜虫搭上了朋友,简直像“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
蚜虫貌不惊人,又没有什么本领,在昆虫界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大家都瞧不起它。唯独蚂蚁对它十分巴结,比照顾自己的兄弟还要细心周到。你看,蚜虫在吮吸树叶汁的时候,蚂蚁总是跟在后头,用两根触须轻轻拍打他的屁股;等蚜虫把树叶吸干了,蚂蚁又把它背在背上,转移到别的果树上去;有时蚜虫遇上自己的死敌---七星瓢虫,吓得浑身瘫软,蚂蚁就一拥而上,把七星瓢虫撵走。
这一切引起了蜜蜂的好奇和注意。她仔细观察了几天,终于看穿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蜜蜂问蚂蚁道:“蚁老兄,蚜虫有什么本事,值得你这样巴结它呀?”“没什么,我对谁都一样。”蚂蚁笑了笑说,“我呀,生来就是喜欢做好事,只要我的劳动使人家感到快乐,我都乐意去做。”“那你为什么专门对蚜虫溜须拍马屁,巴结我呀?”蜜蜂尖锐地问。
“别误会,蚜虫绝没有给过我什么好处…我只是觉得它太弱小,可怜他,就帮了一点忙…”蚂蚁一边贪心地吃着蚜蜜,一面含混地说道。
蜜蜂一下子揭穿了蚂蚁的谎言:“我问你,你嘴里吃着什么?你以为人家都是瞎子?你在拍蚜虫屁股的时候,要是它不排出蚜蜜来喂你的臭嘴,你会干这种‘好事’吗?”
“嗯…唉…啊”蚂蚁张口结舌了。
你认为蚂蚁这样做对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一:不对。因为蚂蚁贪图蚜虫给他的好处,帮助别人就应该不求回报。
答案二:对。因为蚜虫得到了蚂蚁的帮助和保护,作为酬劳,蚂蚁得到蚜虫的
回报是应该的。你帮我,我帮你,不是很好吗?蚂蚁投桃,蚜虫报李,何况蚜虫回报的还是自己排出的粪便——蚜蜜。对这两个相悖的答案,你怎么看?
当然,如果碰到一个思想保守、僵化的老师,答案(二)恐怕是得不到分的。但答案(二)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啊!我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的思想要解放,不要被“标准答案”束缚。倘若做分数的奴隶,日后很可能就成了思想的奴隶。
四、阅读并思考《小鹰和小鸡》。
小鹰和小鸡刚出蛋壳时,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嫩嫩的身架、软软的翅膀。
小鹰和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它们的想法可不一样:小鹰向往着蓝天、白云,一心想飞到太阳的身旁;而小鸡只求找点剩饭、碎米,填饱自己的肚肠。
小鹰常常走出小窝,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也常常离开树荫,去沐浴温暖的阳光。它羽毛长齐了,就开始飞翔。它飞向高空,地上的一切尽收眼底;它穿过白云,矫健的身影映入大江,而小鸡却整天跟着妈妈,一步也不愿意离开,一有风吹草动,就连忙钻进妈妈的翅膀。羽毛长齐了,它也不肯练习飞翔,最多只是在树下的草堆边扑腾几下,跟同伴们争几粒草籽尝尝。
小鹰长大了,它常常翱翔在蓝天上。小鸡长大了,却只能转悠在鸡窝旁。
思考:当小鸡看到展翅高飞的小鹰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
答案一、小鸡会想:我好羡慕小鹰啊!如果以前我不偷懒,一定能像它一样,
我真后悔啊!
答案二、小鸡会想:我没有小鹰的大翅膀,我无论怎样练习,都无法飞上蓝天,
我不羡慕小鹰,也不后悔自己的生活,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路。
答案一是老师要的答案,考试肯定得分。那答案二能不能说通呢?也能啊!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翅膀退化的小鸡若非要怀着远大理想,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结局可想而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硬要向别人看齐呢?要知道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