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为什么要退役?

2024-11-27 02:31: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运动,运动员的黄金阶段在16-20岁,超过这个年纪的话,由于身体原因,状态会下滑,不会取得太好成绩。所以一般来说运动员在感觉到自己超过黄金阶段,身体、竞技状态在下滑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退役。
另外,很多运动员由于伤病原因,不能继续比赛,也会选择退役。

不同运动的黄金阶段不同,如篮球的话,25-33为黄金年龄。
体操、跳水要年轻一些等等
回答者:fan_weichao - 江湖新秀 四级 7-29 10:56
1.年龄逐渐增大,身体机能跟不上比赛节奏,加上后起之秀不断涌现,老队员力不从心

2.国家在挑选队员时会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3.运动生涯太长,退役后才能与家人好好共享天伦之乐

4.心灰意冷
回答者:矢迪威 - 助理 二级 7-29 10:56
风华过后,所有运动员都会面临“二次就业”的人生课题。早在2003年,我国著名运动员、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邓亚萍牵头,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建议》的提案。14位体育界政协委员联名建议,把退役运动员作为特殊群体,纳入社会保障,并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退役后就业难的问题。

今年7月,广州市人大代表李晓峰建议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放宽限制,畅通运动员进高校的渠道,力求从立法层面上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难问题。

记者获悉:广州市体育局日前在答复中表示,有关部门已经起草《广州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征求意见稿),力争纳入本届人大地方性法规立项计划。

“退役就失业”全国一样

曾夺得女子技巧世锦赛冠军的刘菲,2000年退役后几年都没有正式工作,她表示过后悔走上体育这条路,“我怎么也没想到,我退役的那天就是我艰难生活的开始。没有房子住,没有工作干,没有基本的生活费,甚至连户口都不知道该放到哪里。”

辽宁省前亚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才力,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03年6月去世。当时才力退役后一身伤病没钱医治,正式工作是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保卫处的门卫。

女子柔道奥运冠军高凤莲甚至要拍卖自己的奥运会金牌来获得相应的生活费用。

邹春兰当搓澡工、艾冬梅打官司的事情刚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这些“塔尖”上的运动员,退役后出路尚且如此惨淡,大量“塔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难度则更加可想而知。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说,“谁也无法保证能稳拿世界冠军,如果大家都怕风险,担心出路,独生子女的家长就不愿意将孩子送进专业队,竞技体育就很有可能出现人才危机。”

另外,不同项目也有冷热之分,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出路还不错,而像举重、摔跤、柔道等群众基础薄弱的项目出路较窄。一位体育局人士说,对一些运动员来说,当保安、看大门的稳定工作已经算不错的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都积压了一批无处可去、等待安置的退役运动员。黑龙江省目前有二百多人无法分配,山东有近百人。

“赛而优则学”不是根本出路

近年,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系列政策,为退役运动员升学创造条件,但存在一定弊端:对运动员成绩要求较高,只能解决成绩较好、再就业相对容易、处于“塔尖”的少数运动员求学问题。去年底,丁俊晖进入上海交大、隋菲菲进入山东大学的消息引人关注,有人称之为“赛而优则学”。而那些运动成绩不够突出、再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退役运动员进高校渠道不够畅通。

李晓峰建议,应该改革现有政策,打破对运动成绩要求,不把进入高校读书作为对运动成绩的奖励。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所有退役运动员参加高考,录取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单列退役运动员入学指标,真正满足绝大多数退役运动员能够进入高校读书。

记者了解到,广东退役运动员安置重视技能培养,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曾印发文件,对此前退役还未安排就业的运动员和今后的广东运动员退役进行了指令性保障。其中,政府财政经费中专门对退役运动员设立职业技能培训费以及择优免试推荐到高等院校学习,对运动员重新走上新岗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广东省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实行政府协助推荐就业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自谋出路和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按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对这两方面的退役运动员,政府部门将首先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对于退役运动员自主创建体育经营实体或从事个体经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将按规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机构应视情况提供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会进行适度的优惠政策。

为了提高退役运动员今后在社会竞争中的职业竞争力,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将其纳入每年经费预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培训、鉴定机构要积极向退役运动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服务,其所需经费在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中核销。”第24条规定:“年龄未满16周岁或文化程度未达到初中毕业的退役运动员,由运动员原训练基地负责安排文化学习,年满16周岁后,再行安置。”这样一来,退役运动员在重新进入社会之前,至少能掌握一技之长。

立法保障才能带来希望

竞技体育界竞争激烈,“基础大则塔尖高”的理论指引使退役运动员数量激增,运动员再就业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李晓峰建议,尽快立法,同时尽快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放宽畅通运动员进入高校渠道。

李晓峰指出,人事制度改革阻断了退役运动员原有就业渠道,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主渠道很难再像从前那样畅通。而广州90%以上运动员自少儿时期开始专业训练,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劣势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较弱。

李晓峰认为,出台《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势在必行,对优秀退役运动员,应按特殊政策给予指令性安置。同时,他还提出,通过财政统筹、社会捐助、提取体育彩票公益金等途径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扶持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金融机构要视情况对自主创业的退役运动员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税务部门对退役运动员创建的经营实体在最初的一至两年内予以减免税收。

下一步,广州市体育局将和人事局、劳动局加快对《广州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修改,力争纳入本届人大地方性法规立项计划;同时,参照部队转业干部、随军家属安置等规定,对取得优秀成绩的退役运动员给予指令性安置的特殊政策,以法律性文件制定出台。(邓新建)
回答者:胥涵阳 - 试用期 一级 7-29 10:58
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而在诸多运动员准备一展雄姿和崭露头角之机,预计也将有一拨运动员在奥运会后准备退役。每逢重大赛事结束后,总见媒体报道谁谁退役了。回头再看看这些运动员的年龄其实根本不大,完全可以再从事好多年运动员工作,可他们的运动生涯是如此短暂,不管有无取得什么杰出的赛绩,其最直接最说的通的理由之一——就是伤病。

国人在为他们惋惜之余,却不得不令人思考他们的提早退役根源。林言同志承认运动员从事的项目各不相同,其对年龄、体质等要求不一样,按说提早退役也完全可以理解。可纵观国外的体育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均明显高于国内。

譬如国人熟悉的乒坛老将瓦尔德内尔,一直是过去中国乒乓球的头号对手,他从蔡振华一直打到后来的江加良、刘国梁,再打到王浩这些运动员。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竞技水平。应该说,其坚强的信念,支撑他一直拼到快40岁。

我们不否认,人在25岁时,身体机能达到最高峰,以后慢慢就开始下滑。但反之,如果一个运动员年过30,就不断暗示自己:我老了,不行了。那他在训练中也好,比赛中也好,就不可能有很坚强的信念,就不可能有自信去战胜年轻选手。没有非常强烈的必胜信念,想要站在世界级水平上是不可能的!

竞技体育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那么,中国的运动员为何在年纪不大时却提前退役了呢?依林言同志之浅见,这确实是一个综合因素,而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一、与心态有关。中国运动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进了专业队,他可能在这个专业队里已经生活了10多年,所以自然而然也把自己当成老将。加之媒体也喜欢动辄称一个23、4岁的女运动员或25、6岁的男运动员叫老将,周围人总说他老将、老将,他自己也感觉自己是老了。

二、与习惯有关。国人固有的习惯总认为运动员过了25岁就是老将了。包括训练时,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对老将挖掘得也不是特别充分。而在国外,像一些世界游泳锦标赛和环法上这些老将,如果在他们自身的体能已经下滑的情况,还能保证这种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那他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跟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不一样的。

三、与理念有关。中国有些运动队做的就不是那么完善,如果训练队觉得这个运动员已经老了,走下坡了,就开始有放弃的想法,而把力量更多的用在年轻队员身上。这很可惜,毕竟是一些已经功成过、名就过,在世界比赛中见证过自己实力的老运动员。他们经过很多的磨练,国家投入了很多财力、精力,他才走到这步,到了一定的年龄,大家觉得他老了或在训练上难以再突破了,就慢慢放弃掉,让他们退役,实际上这是特别大的资源浪费。想当年,熊倪和伏明霞的退役都有些早,他们在努力复出之后,也都分别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而实际上,他们的实力一点都没有减退。有业内专家指出,这种人力资源浪费,在体育界应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除了足球、篮球这种对抗性项目,在其它比较强调体能、强调技巧等很多项目上,都是25、6岁,甚至更小,23、4岁的时候,基本上就退役了。

四、与个人有关。中国运动员退役早,的确是很可惜的事,不过他们退役早,这里也有他们的原因,或者有他们的苦衷。有些运动员,多年来受伤病的困扰,想出成绩比较难;另外有很多的新人不断涌现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且危机感特别强。还有,有些运动员出于对自己后路的考虑。中国运动员很早就进行专业化训练,在进入专业队以后,文化学习的机会就少了。运动员到了20岁后,会就想:如果现在退,我可能还来得及到大学里边去读书,学点技能,将对来择业有利;如果接着练下去,到 27、8岁,甚至30岁,也许还能够再练下去,还能取得好成绩。但那时再读书,困难太多了。另外,年龄大了各方面的事情也多了,比如要谈恋爱,要组织家庭等。还有就是收入的问题。有些运动员,选择退役,或是选择改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考虑生存状况,考虑后顾之忧,早退役的,在国内的很多冷门项目以及一些没有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项目中比较普遍。现在一些队伍或一些项目,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他们在延长优秀老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五、与规则有关。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上很多运动项目的规则也随之改变,像乒乓球无遮挡发球的改变和长胶的限制,中国的运动员有的就不能适应,如刘国梁当初吃亏就吃亏在这种限制上,使其技术特长就发挥不出来。改了好几次,总是适应不了这种新的比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役。

六、与训练有关。中国运动界对有些项目本身规律认识不是很清晰,也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在里边。很多时候,在训练中容易拔苗助长,看起来这个运动员很小就出成绩了,13、14岁,15、16岁,但是运动寿命却很短,到后来就再也上不去,就停在那个地方。像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需要我们对运动项目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去掉一些太功利性的目的,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些,让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能够保持得更长些。

眼下,中国运动员是我们夺取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希望所在,但一些中国教练的超负荷训练方式值得检讨,甚至有的教练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知识。按照他们的训练逻辑是,如果能练1小时很好,那就练2小时;如果能练4小时,那就练8小时。据报载,中国女篮的澳大利亚籍主教练汤姆•马赫与,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远远超过他所见过的任何一国运动员。

尽管大运动量的训练带来了某些项目上的出色成绩,但代价无疑也是极其高昂的。客观地讲,中国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之所以相对短暂,与训练过度也不无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邓亚萍,其5岁就开始打乒乓球,年仅24岁就退出赛场,其中被伤痛折磨了整整19年。

所幸的是,国家体育有关部门甚至已明确要求教练签订协议,务必保证不给运动员施加过大的压力。对此,包括林言同志在内的国人都希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不断地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比赛。

回答2:

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而在诸多运动员准备一展雄姿和崭露头角之机,预计也将有一拨运动员在奥运会后准备退役。每逢重大赛事结束后,总见媒体报道谁谁退役了。回头再看看这些运动员的年龄其实根本不大,完全可以再从事好多年运动员工作,可他们的运动生涯是如此短暂,不管有无取得什么杰出的赛绩,其最直接最说的通的理由之一——就是伤病。

国人在为他们惋惜之余,却不得不令人思考他们的提早退役根源。林言同志承认运动员从事的项目各不相同,其对年龄、体质等要求不一样,按说提早退役也完全可以理解。可纵观国外的体育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均明显高于国内。

譬如国人熟悉的乒坛老将瓦尔德内尔,一直是过去中国乒乓球的头号对手,他从蔡振华一直打到后来的江加良、刘国梁,再打到王浩这些运动员。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竞技水平。应该说,其坚强的信念,支撑他一直拼到快40岁。

我们不否认,人在25岁时,身体机能达到最高峰,以后慢慢就开始下滑。但反之,如果一个运动员年过30,就不断暗示自己:我老了,不行了。那他在训练中也好,比赛中也好,就不可能有很坚强的信念,就不可能有自信去战胜年轻选手。没有非常强烈的必胜信念,想要站在世界级水平上是不可能的!

竞技体育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那么,中国的运动员为何在年纪不大时却提前退役了呢?依林言同志之浅见,这确实是一个综合因素,而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一、与心态有关。中国运动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进了专业队,他可能在这个专业队里已经生活了10多年,所以自然而然也把自己当成老将。加之媒体也喜欢动辄称一个23、4岁的女运动员或25、6岁的男运动员叫老将,周围人总说他老将、老将,他自己也感觉自己是老了。

二、与习惯有关。国人固有的习惯总认为运动员过了25岁就是老将了。包括训练时,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对老将挖掘得也不是特别充分。而在国外,像一些世界游泳锦标赛和环法上这些老将,如果在他们自身的体能已经下滑的情况,还能保证这种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那他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跟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不一样的。

三、与理念有关。中国有些运动队做的就不是那么完善,如果训练队觉得这个运动员已经老了,走下坡了,就开始有放弃的想法,而把力量更多的用在年轻队员身上。这很可惜,毕竟是一些已经功成过、名就过,在世界比赛中见证过自己实力的老运动员。他们经过很多的磨练,国家投入了很多财力、精力,他才走到这步,到了一定的年龄,大家觉得他老了或在训练上难以再突破了,就慢慢放弃掉,让他们退役,实际上这是特别大的资源浪费。想当年,熊倪和伏明霞的退役都有些早,他们在努力复出之后,也都分别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而实际上,他们的实力一点都没有减退。有业内专家指出,这种人力资源浪费,在体育界应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除了足球、篮球这种对抗性项目,在其它比较强调体能、强调技巧等很多项目上,都是25、6岁,甚至更小,23、4岁的时候,基本上就退役了。

四、与个人有关。中国运动员退役早,的确是很可惜的事,不过他们退役早,这里也有他们的原因,或者有他们的苦衷。有些运动员,多年来受伤病的困扰,想出成绩比较难;另外有很多的新人不断涌现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且危机感特别强。还有,有些运动员出于对自己后路的考虑。中国运动员很早就进行专业化训练,在进入专业队以后,文化学习的机会就少了。运动员到了20岁后,会就想:如果现在退,我可能还来得及到大学里边去读书,学点技能,将对来择业有利;如果接着练下去,到 27、8岁,甚至30岁,也许还能够再练下去,还能取得好成绩。但那时再读书,困难太多了。另外,年龄大了各方面的事情也多了,比如要谈恋爱,要组织家庭等。还有就是收入的问题。有些运动员,选择退役,或是选择改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考虑生存状况,考虑后顾之忧,早退役的,在国内的很多冷门项目以及一些没有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项目中比较普遍。现在一些队伍或一些项目,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他们在延长优秀老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五、与规则有关。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上很多运动项目的规则也随之改变,像乒乓球无遮挡发球的改变和长胶的限制,中国的运动员有的就不能适应,如刘国梁当初吃亏就吃亏在这种限制上,使其技术特长就发挥不出来。改了好几次,总是适应不了这种新的比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役。

六、与训练有关。中国运动界对有些项目本身规律认识不是很清晰,也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在里边。很多时候,在训练中容易拔苗助长,看起来这个运动员很小就出成绩了,13、14岁,15、16岁,但是运动寿命却很短,到后来就再也上不去,就停在那个地方。像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需要我们对运动项目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去掉一些太功利性的目的,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些,让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能够保持得更长些。

眼下,中国运动员是我们夺取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希望所在,但一些中国教练的超负荷训练方式值得检讨,甚至有的教练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知识。按照他们的训练逻辑是,如果能练1小时很好,那就练2小时;如果能练4小时,那就练8小时。据报载,中国女篮的澳大利亚籍主教练汤姆•马赫与,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远远超过他所见过的任何一国运动员。

尽管大运动量的训练带来了某些项目上的出色成绩,但代价无疑也是极其高昂的。客观地讲,中国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之所以相对短暂,与训练过度也不无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邓亚萍,其5岁就开始打乒乓球,年仅24岁就退出赛场,其中被伤痛折磨了整整19年。

所幸的是,国家体育有关部门甚至已明确要求教练签订协议,务必保证不给运动员施加过大的压力。对此,包括林言同志在内的国人都希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不断地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比赛。

回答3:

风华过后,所有运动员都会面临“二次就业”的人生课题。早在2003年,我国著名运动员、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邓亚萍牵头,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建议》的提案。14位体育界政协委员联名建议,把退役运动员作为特殊群体,纳入社会保障,并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退役后就业难的问题。

今年7月,广州市人大代表李晓峰建议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放宽限制,畅通运动员进高校的渠道,力求从立法层面上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难问题。

记者获悉:广州市体育局日前在答复中表示,有关部门已经起草《广州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征求意见稿),力争纳入本届人大地方性法规立项计划。

“退役就失业”全国一样

曾夺得女子技巧世锦赛冠军的刘菲,2000年退役后几年都没有正式工作,她表示过后悔走上体育这条路,“我怎么也没想到,我退役的那天就是我艰难生活的开始。没有房子住,没有工作干,没有基本的生活费,甚至连户口都不知道该放到哪里。”

辽宁省前亚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才力,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03年6月去世。当时才力退役后一身伤病没钱医治,正式工作是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保卫处的门卫。

女子柔道奥运冠军高凤莲甚至要拍卖自己的奥运会金牌来获得相应的生活费用。

邹春兰当搓澡工、艾冬梅打官司的事情刚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这些“塔尖”上的运动员,退役后出路尚且如此惨淡,大量“塔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难度则更加可想而知。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说,“谁也无法保证能稳拿世界冠军,如果大家都怕风险,担心出路,独生子女的家长就不愿意将孩子送进专业队,竞技体育就很有可能出现人才危机。”

另外,不同项目也有冷热之分,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出路还不错,而像举重、摔跤、柔道等群众基础薄弱的项目出路较窄。一位体育局人士说,对一些运动员来说,当保安、看大门的稳定工作已经算不错的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都积压了一批无处可去、等待安置的退役运动员。黑龙江省目前有二百多人无法分配,山东有近百人。

“赛而优则学”不是根本出路

近年,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系列政策,为退役运动员升学创造条件,但存在一定弊端:对运动员成绩要求较高,只能解决成绩较好、再就业相对容易、处于“塔尖”的少数运动员求学问题。去年底,丁俊晖进入上海交大、隋菲菲进入山东大学的消息引人关注,有人称之为“赛而优则学”。而那些运动成绩不够突出、再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退役运动员进高校渠道不够畅通。

李晓峰建议,应该改革现有政策,打破对运动成绩要求,不把进入高校读书作为对运动成绩的奖励。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所有退役运动员参加高考,录取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单列退役运动员入学指标,真正满足绝大多数退役运动员能够进入高校读书。

记者了解到,广东退役运动员安置重视技能培养,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曾印发文件,对此前退役还未安排就业的运动员和今后的广东运动员退役进行了指令性保障。其中,政府财政经费中专门对退役运动员设立职业技能培训费以及择优免试推荐到高等院校学习,对运动员重新走上新岗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广东省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实行政府协助推荐就业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自谋出路和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按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对这两方面的退役运动员,政府部门将首先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对于退役运动员自主创建体育经营实体或从事个体经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将按规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机构应视情况提供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会进行适度的优惠政策。

为了提高退役运动员今后在社会竞争中的职业竞争力,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将其纳入每年经费预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培训、鉴定机构要积极向退役运动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服务,其所需经费在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中核销。”第24条规定:“年龄未满16周岁或文化程度未达到初中毕业的退役运动员,由运动员原训练基地负责安排文化学习,年满16周岁后,再行安置。”这样一来,退役运动员在重新进入社会之前,至少能掌握一技之长。

立法保障才能带来希望

竞技体育界竞争激烈,“基础大则塔尖高”的理论指引使退役运动员数量激增,运动员再就业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李晓峰建议,尽快立法,同时尽快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放宽畅通运动员进入高校渠道。

李晓峰指出,人事制度改革阻断了退役运动员原有就业渠道,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主渠道很难再像从前那样畅通。而广州90%以上运动员自少儿时期开始专业训练,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劣势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较弱。

李晓峰认为,出台《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势在必行,对优秀退役运动员,应按特殊政策给予指令性安置。同时,他还提出,通过财政统筹、社会捐助、提取体育彩票公益金等途径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扶持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金融机构要视情况对自主创业的退役运动员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税务部门对退役运动员创建的经营实体在最初的一至两年内予以减免税收。

下一步,广州市体育局将和人事局、劳动局加快对《广州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修改,力争纳入本届人大地方性法规立项计划;同时,参照部队转业干部、随军家属安置等规定,对取得优秀成绩的退役运动员给予指令性安置的特殊政策,以法律性文件制定出台。(邓新建)

回答4:

像体操这种运动,运动员的黄金阶段在16-20岁,超过这个年纪的话,由于身体原因,状态会下滑,不会取得太好成绩。所以一般来说运动员在感觉到自己超过黄金阶段,身体、竞技状态在下滑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退役。
另外,很多运动员由于伤病原因,不能继续比赛,也会选择退役。

不同运动的黄金阶段不同,如篮球的话,25-33为黄金年龄。
体操、跳水要年轻一些等等

回答5:

1.年龄逐渐增大,身体机能跟不上比赛节奏,加上后起之秀不断涌现,老队员力不从心

2.国家在挑选队员时会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3.运动生涯太长,退役后才能与家人好好共享天伦之乐

4.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