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双方的。
第一:秦国已经壮大,而且派出了白起领导的精锐部队;后方有巴蜀,关中作为补给
第二:赵国国军昏庸,常年的战争早已使得国库空虚,军队也是老兵残将,缺少后方补给;而且居然派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出战。
结局也在意料之中。杀神白起带领的秦军打败了书呆子赵括,还把赵军俘虏全体活埋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 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 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 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 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 将;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之所以惨败,在于:第一,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第二,临阵易将,让毫无实 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第三,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积极争取与国,引为己助;第四,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第五,具体作战中,屡铸大错。决战伊始,即贸然出击。
战争过程不用说,首先我认为战争的基础不是战术和战略,先是国力。赵国在国力上就不如秦,更打不起消耗战。所以这是廉颇为什么被罢免,赵括为什么上来就决战的原因,不是等不及,是耗不起了。
其次就是指挥官的问题了,白起是四大名将之一,也是杀人魔王,赵括没有带兵经验,纸上谈兵,所以输得很惨。这场战役要是换廉颇或者赵牧,不见得赢,但不会全军覆没、主力尽失。
说到底还是兵力不足。这种大规模战争主要还是拼兵力,什么主将、计谋都是虚的。如果是赵国兵力远大于秦国,硬拼也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