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人生哲学,切忌玄虚。寓深刻于浅显中,运笔自如,方显雍容气度、智慧灵光之美。丰子恺先生散文《渐》中,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于气定神闲之中将“渐”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
一、描写细腻,触发体验
为了表达“渐”之潜移默化,作者略举读书体验。“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这种体验人皆有之,然而谁能想到把它和“渐”联系起来呢?丰子恺先生则独具眼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这一生活场景。“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暗指光线暗淡,“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极言读书之痴迷。以太阳光线的变化,暗指“渐”的潜移默化,以读书人的痴迷,暗指“渐”的难以觉察。
又如提及“渐”的本质是“时间”,作者认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接着细腻描写一幅乘火车的人生百态图: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让位于老者之人,为求心的太平,牺牲暂时安乐,一副安之若素、心满意足之态。争先下车之人更让人忍俊不禁,高呼之声不绝于耳,好一幅不甘人后、奋力拼争的画面!此处描写绘形绘声、细腻传神,不但生动勾勒乘火车的百态图,更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化抽象说理于真实体验中。
二、比喻巧妙,简约传神
化深奥为通俗,比喻是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之妙,妙在寻常,所取喻体信手拈来、了无痕迹;妙在贴切,形神俱备,形象与意蕴完美结合。如为了说明“渐”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作者略举下坡一例。“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人们都有下斜坡的体验,以此为喻,通俗易懂,突显生活气息。下斜坡时心境宽畅、轻松自然,全然没有上坡时的劳心劳力、费时伤神,不经意间便到达终点。这种感受与变更的渐进是何其相似!又如“人生看似不动,实则常动”,这是“渐”之迷惑性。这一抽象道理如何形象表达呢?作者巧妙借用“钟”作比喻。“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这是因为“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时辰钟再寻常不过,人们对其感受亦再寻常不过,以此来比喻人生“渐”之变化,生动形象,制造简约传神的艺术效果。
三、不嫌赘笔,发人深省
赘笔多为用语啰嗦、累赘,以致表达拖沓。然而赘笔运用得当,可突出重点,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思考。如“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由年到秒,何其累赘,何不简而言之?然而,这一赘笔却深得发人深省之妙。这不正是每一个个体人生的构成?这不正是个体人生的每时每刻?既点出了“渐进”的普遍性,更点出了其深刻性。又如“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由冬到夏,作者精确到分秒,不吝笔墨将时间之渐进铺陈开来。冬夏之替,季节分明,然而这交替却总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完成。这“不经意”真是“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不由得赞叹作者之思考深刻、眼光独到。这些赘笔的运用,初觉累赘,细想之下却不得不赞叹作者运笔之自如、用语之从容。好一个“要言贵烦”!
丰子恺的随笔大多采用娓语体,总是从容下笔,以笔代口,吞吐自如,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似家常闲谈,独具一种亲切感和自然美,时露灵性的妙悟和蔼然的谐趣。散文《渐》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掩卷沉思之际,始觉齿夹芬芳、神清气爽,处处闪耀思想之深邃却不乏用笔之飘逸,顿显“渐”之了无痕迹,顿显“大人格”“大人生”之智慧灵光。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疾,于 1975 年不治而逝,终年 78 岁。 丰子恺禀赋极高,多才多艺,擅长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他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且受佛教思想影响,带有玄思色彩的,以早期的《渐》、《春》、《秋》、《两个“ ? ”》等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情趣的,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儿童本位思想和一颗赤子之心,如《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 《儿女》、 《作父亲》等。这类题材成为他 20 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一类是写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的,如《车厢社会》等。他崇尚自然,作风平易,随意写来,不加矫饰。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在描摹人生世态时,思想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他多少也看到了世间的黑暗,却又往往逃避严酷的现实。他先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赞美儿童“彻底地诚实,纯洁而不虚饰”,认为儿童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成人却“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斯丧,是一个可怜的残疾者”。他“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 赞美儿童,并不能使他对人生作出圆满的答案,于是他就跌入了宗教的罗网。对于艺术,他认为, “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他主张“远功利”, “归平等”, 由此从艺术中“可得到自由的乐趣”,“天真的乐趣”,“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追求着一种闲情和逸致,有时候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也显示出了一种感人的情调。像《山中避雨》写他在杭州的山中茶店避雨时,因为拉起胡琴,引起了村中不少年轻人的喜悦和共鸣,竟至在雨中依依惜别,写得情意绵绵,令人吟味不止。 丰子恺的散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这是他的作品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他总是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将对象描摹得细腻生动,颇具神韵,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议论,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丰子恺是夏丐尊的学生,他的写作“是在夏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之下学起来的” (丰子恺《悼丐师》)。他们的文字都得力于中国古代的笔记散文,都是那样简洁和老练,然而他们一个是偏重于说理,另一个却偏重于抒情,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差异。 《渐》写于 1928 年,收入《缘缘堂随笔》散文集中。 三、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植物花开 儿女成长 季节 昼夜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 渐的实质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表现:“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明确:“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明确: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5、基本解读 文章中,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文章如拉家常,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任何人都逃不过“渐变”的生命演化历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生的“变”是肯定的,然而由于这种“变”是渐进的,让人不知不觉的,这就有它的值得追究的问题。接着又从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而又让人毫无觉察的描述中,提出了“渐”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人之所以堪受境遇的衰老,“全靠这‘渐\'的助力”。以抱犊跳沟等为例,农人每天抱犊跳沟,并不觉得累,虽然犊的重量与日俱增,但这种变化在每日之间,并不明显。所谓“‘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渐”使人对时间的变化产生错觉。再接着,文章又进一步揭开了“渐”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渐”的蒙骗的原因,在于人无从把握一直在流逝着的时间,不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因而难以成为明达之人。最后发出呼吁:人不要为“渐”所迷惑,不要为造物主所欺骗,应“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时间的生命线,让自己拥有“大人格”、“大人生”。 《渐》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6、精华鉴赏。 《渐》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真谛的特点。 “渐”是一种事物累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作者并不直说“渐”是什么,而是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由浅人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思想和感兴谈起,由具体而人抽象,揭开“渐”的本质,颖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意义,呈现生存的哲理。作者坦诚真挚,既执着于对生命的玄思,又侧重于对具体事相的品味,随意抒写,自由活泼。 五、写作特点 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