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的寒热虚实,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一般是以五脏为重点的。下面简要介绍各脏腑的有关证候特征。请接下学习。
「肺病的辨证」
(1)肺气虚: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证候可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多细数。此证可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晚期。
「脾病的辨证」
(1)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多因素体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脾胃气虚,运化功能障碍所致。证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的征象。脾气虚常见于溃疡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及消化不良等病时。
(2)脾阳虚衰(脾胃虚寒):多因饮食不节,久病脾虚,脾阳不振,运化不力所致。病情较脾气虚弱重,证候可见有胃腹胀痛,喜热敷、喜按压、食欲不好,肠鸣嗳气,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或浮肿尿短;有的可面色苍白无光泽、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口流清水、舌淡苔白、脉沉濡弱。此类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的虚弱证候,可见于溃疡病,慢性肠胃炎、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肿等病时。
(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
(4)寒湿困脾:多因脾气素虚,或饮食生冷,或淋雨、久卧湿地、湿困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所致。证候多有饮食减少、胃腹满闷、恶心欲呕、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饮、头身困重、腹泻肢肿,或皮肤暗晦而黄、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迟或缓。本证可见于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某些水肿病。
「心病的辨证」
(1)心阳(气)虚:心气虚的主证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若兼有形寒肢冷,则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是心阳虚脱。
(2)心阴(血)虚:心血虚的主证为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则为心阴不足。
(3)热入心包:热邪传心,则证见高热、烦躁、神志昏沉,胡言乱语,甚至狂躁不安,舌质红绛,苔干起刺,脉洪数或细数。此多见于温热病热邪炽盛时,颇相似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的证候。
(4)痰迷心窍:当痰热内扰心窍,影响神志时,可见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偏热的多苔黄脉数。此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障碍的证候,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躁型等。
(5)心血瘀阻(真心痛):多由瘀阻心络所引起,主证为阵发性心痛,剌痛如绞,放散至左肩背,甚则可见唇及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紫斑点、苔少,脉涩。此类似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心绞痛。
(6)心脾两虚:主证为面色萎黄、精神困乏、四肢疲倦、食欲减退、心悸、健忘、失眠、舌淡红、脉细软弱。多见于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患者。
(7)心肾不交:当肾之阴水不足,心之虚火上亢时,可有心烦、心悸、不眠、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梦遗、舌红、苔少、脉虚数等心肾功能失常的证候,多见于神经衰弱等病人。
「肝病的辨证」
(1)肝气郁结:主要证候为胸胁胀满走窜作痛,胸闷不舒;或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有&瘕积(&瘕与积都是坚硬不移的有形之物,如肝脾肿大等)、瘕聚(聚散无常、如肠痉挛等)。在妇女则可表现胁撑乳胀,小腹胀痛、月经不调,咽部有异物梗阻感。有的还可能有情绪抑郁、急躁易怒、胃胀或痛、嗳气、呕吐、便秘或泄泻等,舌苔多薄白或薄黄,脉弦。此证相当于肝、胆或胃肠功能障碍,可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肝胆疾患、胃痛及月经不调等病。证情一般较肝风、肝阳、肝火等证轻,多情志抑郁,影响肝的疏泻功能,气机阻滞所致。
(2)肝阳上亢(包括肝风内动):主要证候为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睡眠不安、耳鸣目胀,或面红目赤、四肢发麻、行走时感到头重脚轻,有的还可出现颧红、手足心热、麻木、震颤、口燥咽干、腰酸腿软、舌质深红、脉弦细数等。这种上盛下虚的证候,可见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神经官能症或癔病等。肝阳进一步发展,则成肝风内动,表现为眩晕欲倒或突然昏倒、昏迷、震颤、抽筋、流口水、喉内痰响,随后可遗有口眼歪斜、语言不流畅或失语、半身瘫痪、舌红苔黄,脉弦动而硬。
(3)肝经实火:本病较肝气为重,较肝阳、肝风为轻。常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胁肋灼痛,面红目赤、急躁善怒、尿黄、便燥,或有口苦、咽干、吐血、鼻血、心烦易怒,甚则发狂、苔黄或干、脉弦数。本病可见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耳源性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等。
(4)肝阴不足(包括肝肾阴虚):肝阴虚多见头昏眼花、目涩眼蒙、两胁隐痛、绵绵不休、口干心烦、时觉烦热、两眼干燥、视物不清、舌红少苔、脉细数。因肝阴虚常与肾阴虚同时存在,故除肝阳偏亢的证候外,还可有颧红、手足心热、耳鸣耳聋、腰酸腿软、梦遗、口燥咽干等阴虚内热现象。此证多见于眩晕、高血压、神经官能症。
(5)肝脾不和:证见两胁胀满、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腹痛则大便泄泻,或月经退后、痛经以及经期乳房胀痛、面目浮肿、苔多薄白、脉多弦缓。此证常因情志不畅,肝气失其疏泄、影响到脾而致。可见于慢性肠炎、结肠过敏、慢性肝炎及某些妇科疾病中。
(6)寒滞肝脉:多因平素阳虚,寒气阻滞肝脉所致。证候可有头顶重痛。呕吐清水、胃部、两胁及小腹胀痛、睾丸坠胀、阴囊收缩,或有手足冰冷、舌白润滑、脉弦迟或沉弦。此类证候可见于溃疡病、神经性头痛、慢性胃肠炎、小肠疝气等病时。
「肾病的辨证」
(1)肾阳虚: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失于调养,致肾气亏耗,阳气不振所致。其一般的证候是面色淡白、腰膝酸软、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头昏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数。其表现的病证,可因病邪影响的范围及病人的体质不同而异。如除上述证候外,有的可兼见阳痿、遗精、早泄、尿多清白,遗尿或尿失禁等生殖、泌尿系统症状。中医称之为“肾气不固”,多见于神经衰弱、小儿遗尿、老年体衰和久病体虚的病人。有的可兼见尿少,腰腹胀满、周身浮肿、下肢更甚等水潴留的表现,中医称之为“肾不纳气”,可见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心功能不全等病时。有的还可表现为形体虚弱、矮小侏儒,或有畸形、方颅、鸡胸、龟背、囟门下陷、智力迟钝等“肾气不足”的证候。可见于垂体功能减退、发育畸形、脑水肿、脱水、胸椎结核等病。
(2)肾阴虚:多由久病耗伤肾精,或热病之后耗伤肾阴引起。证候一般为形体虚弱、头昏耳鸣、失眠健忘、腰腿酸软、遗精、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如果“阴虚火旺”,则更有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虚烦不眠,阳强易举、咽痛或咳嗽、尿红、便结、脉细数等症,有的可有五心发热、尿如指膏、视力减退、女了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此可见于神经衰弱,久病体弱、结核病、糖尿病、红斑性狼疮等病。
「六腑病的辨证」
六腑病的辨证,大都与其生理功能及相应的五脏活动有联系,其证候多表现为里证的寒、热、虚、实四类,五脏上述的有关辨证可供参考。如胆证多有口苦、耳鸣、黄疸;胃证多有上腹胀满、打饱嗝、口臭,牙龈肿痛、呕吐;大肠证可有满腹痛,便秘或腹泻,或下鲜血,或有红白粘液,肛门坠胀或脱肛;小肠证可有尿短黄、尿痛、脐下痛、睾丸引痛、口舌生疮;膀胱证可有小腹胀满。小便失禁或不通畅等证候。
故中医这种依五脏六腑的辨证法与现代医学中习用的器官分类诊断法颇有相似的思路程序。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08八纲辨证01表里、寒热、虚实、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