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刚走,“狼爸”又来。继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高压教育手段“逼使”两个女儿考进了哈佛、耶鲁,因而得名“虎妈”后,自称“中国狼爸”的商人萧百佑,秉持“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的理念,用体罚的教育方式,将3个孩子送进了北大,还做客电视台讨论自己的“育儿经”。(《大河报》11月16日) 不是每座山峰都能成为珠穆朗玛峰,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哈佛、北大,笔者相信,觉得体罚合理、打骂有效的家长不在少数,但“虎妈”“狼爸”毕竟只是噱头性的个案,在其“传奇”背后,恐怕是更多的孩子在“棍棒教育”、“打骂教育”下“泯然众人”,小概率不能证明一种规律,“狼爸”的“育儿经”不足为训,其成功不可复制。 姑且不说考上北大算不算孩子“最大的成功”,也不去争论体罚究竟有没有效果,甚至先不去咂摸“狼爸”所说的“‘打孩子’是家庭教育‘最精彩的一个部分’”透出的惊悚意味,单说这种高压教育中家长的主导、主宰角色,这种家长凡事都比孩子高明的前提暗示,就很值得商榷。 以前,中国是个经验社会,知识技能信息等掌握在上一辈手里,一般是代代相传,且是单向传播,师傅教徒弟,父母传子女,上一辈确实比晚辈高明,也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现代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后辈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代际之间的知识和信息差距越来越小,乃至出现后辈超越前辈的情况,比如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如今很多家长面对电脑技术和网络消费一筹莫展,可少年儿童却是行家里手;家长买个智能手机研究半天也没掌握使用要领,可孩子把玩一会就如鱼得水了。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在电子和图像时代,儿童和成年人已经没有了接受知识的代际差异,宣称“童年的消失”,说白了,就是父母不再比孩子高明多少。人类学家马格利特•米德也曾指出,人类社会有三种代际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晚辈和长辈互相学习的“并喻文化”和长辈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很明显,信息瞬息万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明显带有“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色彩,在有些方面(比如电脑技术、智能科技等),前辈还要向晚辈学习呢,这叫“文化反哺”。 “虎妈”“狼爸”接踵而至,不过是“前喻”惯性使然。如今,那么多家长焦虑子女教育,却往往不得要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恐怕就是因为“前喻”的思维根深蒂固,还不适应乃至不接受自己的等级跌落,没有找到与孩子“并喻”乃至“后喻”的方法,故而“焦虑”,乃至慌不择路,以至于“虎妈”、“狼爸”登堂入室,“鸡毛掸”成了万能钥匙。若按统计概率,优秀孩子的家长中,春风化雨、超然度外型的,肯定比“虎妈狼爸”型的多,怎么就轮到一个暴力家长传经布道、大谈“育儿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