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礼仪”的美文

要谈到“礼仪”与个人的关系和今后打算怎么做》》》》3Q
2024-12-13 02:52:3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首先应该从个人礼仪开始。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到方面的礼仪要求。个人形体美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修养,服饰装饰艺术、礼仪插花。

礼仪,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公德为准则,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也就不可能真正的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一个人,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那些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理,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治理,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言,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崇尚礼仪,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也均把礼仪视为一切行为的准绳,一切以礼为治,以礼为教。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主义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人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人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

今后,自己从以下5个方面来增强个人礼仪;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
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从此意义看,人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
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
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
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人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
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回答2: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觉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 几个特定的 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话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队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回答3: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礼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现代人怎么能不认真对待和学习?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若我们能多点「克己复礼」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安和、有礼的。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以下是李炳南教授编述的通用《常礼举要》,贡献给大家,做参考。
  (一)居家
  (二)在校
  (三)处世
  (四)聚餐
  (五)出门
  (六)访人
  (七)会客
  (八)旅行
  (九)对众
  (十)馈赠
  (十一)庆吊
  (十二)称呼
  附说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