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有一副寓意深远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意思:人生一世,要包容一切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对世间百态呈现一种笑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表现。
此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弥勒佛之像来针砭“天下难容之事”,嘲讽“世间可笑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
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
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无论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就是弥勒佛。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大做文章,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有一副寓意深远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弥勒佛之像来针砭“天下难容之事”,嘲讽“世间可笑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四川峨嵋山灵岩寺弥勒佛殿两侧也有一副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此联与北京潭柘寺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世人要达观豁朗,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团结和谐。
与上述二联寓意相近的弥勒佛联甚多,如杭州千佛禅院有对联曰: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会无了局;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又如苏州某寺一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佛殿上有一副对联,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写出了弥勒佛的内心独白: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下联一连用了九个“观”字,堪称观尽了天地日月与人间万物。上下联的一“笑”一“观”,通俗易懂,读来琅琅上口,趣味无穷,细品发人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弥勒佛
这个是“弥勒佛”佛像的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上难容之事”:从字面来讲,“难容之事”泛指“难以被接受的事”,这个很容易理解,而很容易被忽略的是“难以被接受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不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对“不能接受的事”,分析一下它为什么不能被所接受的原因,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才能真正做到了“容”。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对联中所讲“可笑之人”的“可笑”,就不能用现在人们通常所用的“可笑”的词义来阐释了,它的意思是:值得一笑。那么“可笑之人”的意思就是指能够被接受或称赞的人。那么下联的意义就出来了。
扩展资料:
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个是“弥勒佛”佛像的楹联。
首先,来看一下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上难容之事”。从字面来讲,“难容之事”泛指“难以被接受的事”,这个很容易理解,而很容易被忽略的是——“难以被接受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不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对“不能接受的事”要打一个问号,分析一下它为什么不能被所接受的原因,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才能真正做到了“容”。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下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对联中所讲“可笑之人”的“可笑”,就不能用现在人们通常所用的“可笑”的词义来阐释了,它的意思是:值得一笑。那么“可笑之人”的意思就是指能够被接受或称赞的人。那么下联的意义就出来了。
然后,再简单分析一下它的结构。从对象上讲,上联的对象是难以接受,下联的对象是能够接受,而上下联分别表达是对待这两种对象的不同态度,范围相当较全面。而在层次上,先由上联的事物而推及下联的人,符合由事及人的层次递进关系,也相当符合逻辑观念。
看完整副对联的内容后,我懂得了“弥勒佛”为什么会“笑口常开”了,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论语》中孔子对季康子所讲的一段话——“临之以庄则敬,慈孝则忠,举善而教不能,以劝。”: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各人的立场与世界观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硬性地把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强加给任何一个人,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来感染其他人,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与传媒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思想,让其他人来判断吸收,从而引导每个人形成各自独立的良性的世界观,否则就违背了别人的立场与世界观,就难以让人所接受与理解,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象“弥勒佛”一样明白而笑口常开。
好像是迷勒佛的座右铭
幻相没有层次之分,没有任何幻相是难以宽恕,只是你不愿宽恕而已;身体所做的“事”,不论是流芳百世“善事”还是遗臭万年“恶事”,都不是真的,幻梦而已,所以莫忘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