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比较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本人有意识地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方案,并具体实施到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两个班级的基础水平差不多)。事实证明:教学方法的不同,定理生成方式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教学设计一:感知——发现——概括、归纳——应用。 1创设情境,提前感知。课堂开始,让学生回顾并按照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展开(a+b)2 =a2+ab+ba+b2= a2+2 ab+ b2。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 展开式中的每一项是怎样得到的?(2) 该展开式合并前有四项,合并后得到三项,每一项有什么特点?(3) 以是否取字母b、取几个b为标准,你能解释系数的含义吗?(4) 你能否用组合数来表示展开式中系数? 2自主发现。(1)让学生用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展开(a+b)3,并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 (2)引导学生直接猜测并展开(a+b)4。3概括、归纳。你能给出(a+b)n 的展开式吗?4应用、强化。教师感言:在该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归纳,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归纳出二项式定理,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后面的例与练中学生表现的已经很熟练、很灵活了。 教学设计二:感知---给出---理解---应用。 1给出如下三个展开式(a+b)2= a2+2 ab+ b2, ,,,(a+b)3=a3+3a2b+3ab2+b3 ,(a+b)4=a4+4a3b+6a2b2+4ab3+b4。 让学生观察归纳并初步感受其特征。 2直接给出一般的二项式定理,然后分析、强调。 3理解、应用。 教师感言:在该设计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其形式上的特点,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未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后面的例与练中,该班和前面的班级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还要对照着定理生搬硬套,更别说灵活应用了。反思:同样一节课,同样基础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比较两种设计,前者更侧重定理的形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自己得出了定理的形式、理解了其本质——展开式中的项cnran-rbr是如何得到的,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后者学生并未感受、参与定理的生成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定理的结果,所以应用仅仅限于模仿、生搬硬套。为了今后的教学更有实效性,也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两种教学过程的喜好,课后我又在这两个班级中做了一个简短的问卷调查。1、你喜欢下列哪一种课堂结构? (1)教师讲、学生听;(2)师(生)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2、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 (1)直接给出概念、结论、定理,然后做大量练习进行巩固;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参与概念、结论、定理的形成,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再加以练习巩固;3、你认为上面的做法哪一种会让你理解更深刻、记忆更长久? 从学生选择的答案来看,多数学生比较喜欢第一种模式,他们希望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和学生交流时,有的学生就反映,他们有时听老师讲是那么回事,但自己动起手来又无从下手,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题,更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