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胡思乱想

2024-11-24 19:41:4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4岁时,她开始做白日梦,每次都少不了刘德华。后来,她觉得姐姐也爱上了刘德华,梦中还有人告诉她,她必须杀死姐姐,才能夺回刘德华。自那以后,晚上睡觉的时候,她总感到自己有一种要杀死姐姐的冲动。她很害怕,她怕自己睡梦中真的会杀死姐姐;她很痛苦,因为一年多来她总怕自己会在睡梦里杀死姐姐。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从小到大,她和姐姐都在一起生活,在一个床上睡觉,在一个房里看书,小学两人在一个学校,中学也在一个学校,再以后,姐姐在师专读大学,她在师专读高中。有些事说来也巧,姐姐在他们班学号是1号,她的学号也是1号;姐姐眼镜破了,她的眼镜也几乎是同时弄破了;姐姐脸上长东西,几乎在同一个位置她也会长。还有一次,她和姐姐不约而同地买了同一样东西吃,诸如此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一切都那么巧,所以她觉得自己爱上了刘德华,姐姐也一定爱上了刘德华。但是,只能有一个人嫁给刘德华,另一个必须要死。起初,小蓓想自己想清楚,为什么会冒出这些怪想法。可是越想就越信以为真。她相信自己清醒的时候是不会杀姐姐的,可谁能保持自己睡梦中不会做蠢事呢? 万般无奈,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和姐姐,她希望家里人能帮助自己想清楚,使她不再胡思乱想。姐姐说:她根本不喜欢香港歌星,更不会爱上刘德华。爸爸说:小蓓天性善良,善良的人是不会在睡梦里做坏事的。妈妈说:做梦只是一种大脑游戏,是不可信的。家里人的解释,有时似乎有一点作用,有时却一点作用也没有。事实上,在精神生活中,知性的东西是没有用的,逻辑上的解释是不能中止人们妄思的。但是,人们一旦心陷困境,又总是试图想清楚,这又是为什么呢?1.原因之一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生引入了歧途,以为没有逻辑错误的思维就是好的思维。人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逻辑错误会导致不好的思维。可是,没有理由可以反过来认为,无逻辑错误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有毛病的计算机会给出错误的答案;而毫无毛病的计算机给出的答案并不能叫正确的答案,只不过是与输入的数据和使用的程序相一致的答案。搞计算机的人有这么一句话:“输进去是废物,输出来的还是废物。”计算机的功能与逻辑的功能一样,都不能弥补输入端的任何缺陷。逻辑思维在自然科学论证中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因为提供给逻辑处理的数据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鉴别其真伪,而且逻辑处理的结果还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精神生活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很难判断提供给逻辑处理的材料的真伪。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先判断、后感受是极其困难的。普遍存在倾向是先感受,然后再用逻辑来支撑其感受。我们曾天真地认为,只要拼凑不出逻辑上的证明,错误的感受就会更正。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从未有过,灵活的逻辑头脑能给任何感受找出毫无矛盾的论证来支持它。那么,先判断再感受的情况会不会有改善呢?回答仍然是否定的。我们都读过“偷斧子的人”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斧子掉了,怀疑是被邻居偷了。他暗中观察邻居,处处都觉得邻居像是偷了斧子的人。后来,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又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在精神生活中,思维中的错误极少是逻辑错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没有明显的错误和自相矛盾的错误,有的只是感知的不足。而感知的不足,是无法通过对思维的主观检查来发觉的。以为没有错误的思维就是有效思维,这是十分危险的,这往往会使感知不足的思维为人所接受,并得到认可。人们往往对感知进行一番逻辑处理,使之在逻辑上前后一致,并由此接受感知不足的思维。一天,有父女俩前来咨询。女儿是一所省重点中学高一的学生,两个月前因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而休学在家。患者告诉我,她是一名对哲学很感兴趣的女孩子,平时喜欢思考。有一天,她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哲学命题:人的情感是低级的。人要是去掉情感,就其物质性而言,人跟骷髅没有二样。紧接着,她上课看老师,就像看到一具骷髅,她十分恐慌。这是为什么呢?她每思考一次,恐惧加重一成。就这个命题而言,从逻辑上说,是没有错误的。而常人见人是人,见骷髅是骷髅,决不会见人如见骷髅;但她见老师却如见到了骷髅。后来,她见同学也像见到了骷髅,整日惶恐不安,只好休学回家。患者说,刚休学回家时,感觉还正常,见家人还是人,可近日见父母有时也像见到了骷髅。这问题究竟错在哪里呢?要使这位患者摆脱困境,首先就要搞清楚她的“人的情感是低级的”这个判断是怎样产生的。据了解,患者5岁时,跟着父亲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楼里,当时,那栋集体宿舍楼住了好些家属,跟她一般大的女孩子就有四五个。在那栋宿舍里有一名职工,年近四十还是个单身,好像很喜欢逗孩子玩,有一天,他把楼栋里的四五个小女孩叫到他的寝室,先是拿糖果给大家吃,后来就动手在小女孩的身上摸。这事给患者的母亲知道了,气的不行,将那单身大骂一通。当时患者真有点吓坏了……等到患者长大了,进入了青春期,伴随着性冲动出现了性幻想,她感到很不安,甚至怀疑自己是个坏女孩。她想控制自己不想,拼命地压抑自己,越压抑越不行,越发想的厉害。她疯狂地看有关哲学的书,想以此转移自己思考的兴奋点。结果冒出了那个哲学命题…… 要帮助这位患者走出困境,惟有让她放弃“人的情感是低级的”这个判断,接纳自己的性冲动,有效的途径就是用中药调和其机体脏腑的阴阳,使其阴平阳秘,达至静心。2.原因之二原因之二,对确定性苛求。当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安宁和无畏的境界时,我们都很难摆脱对确定性的苛求,对确定性的苛求使我们遇事都想想清楚。人们对模糊性的忍受程度相差甚远。心理不健康的人不能忍受模糊性,他必须把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才感到舒服。不论问题有多么复杂,每个问题应该是要么对要么错,否则,他们就会焦虑不安。他们坚持把自己生活的方向和次序弄的一清二楚,对神秘、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感到恐慌不安。对确定性过分苛求的人常常迫不及待地筹划每一件事情。即使是夫妻间饭后散步,事前都必须商定妥当,没有详细的散步路线,他就会感到不踏实,在散步过程中,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事,哪怕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也会引起对方的不安。过分苛求确定性的人往往有一种急于判断的冲动,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严重扭曲。因为迫不及待地对事物进行判断,往往会限制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和深度进行探索。在极端的情况下,人生能够变得无法预测,以致人们唯一能想到的确定性的东西就是死亡。对于情绪极度抑郁的人来说世界已开始崩溃,死亡也许是他所能得到的唯一的即时的确定性的东西,这也许是极端抑郁的人自杀轻生的原因之所在。也就是说,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人们也许情愿要死的确定性而不能忍受对未来的模糊性。也许正是这种对确定性的苛求,人们一遇问题都试图把它想清楚,诸不知一旦心陷困境是想不清楚的,越想就陷得越深。3.原因之三原因之三,是思维即自我。很少有人能超脱于自我之外去观察自己就某件事所进行的思维,并指出它的毛病。除去儿童以外,对所有人来说,批评一个人的思想或暗示他思维中的错误,就等于威胁那个人的自我。在我们的自我中,除了正在进行的思维还有什么呢?可能储有积累的个人经验,可能有包括外貌在内的自我形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思维对自我来说更为重要。有了思维,我们才能观察这些东西,观察我们自己,所以,自我和思维几乎不可分割地缠结在一起。人们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即意味着自我得到思维的认可和奖赏,遂生惬意感。一般来说,不到10岁的小孩子永远“自我感觉良好”,他以新鲜好奇的眼光毫无成见地观察周围的世界,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他喜欢拿概念做游戏,从不怕犯逻辑错误。也就是说,小孩子的自我和他的思维是分离的,思维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脑力游戏。其实,小孩子的思维空间比成年人的大得多。到了11岁左右,思维成了自我形象的重要部分,学校灌输的价值观念使学生们非常重视聪明才智,思维的优劣决定人的优劣,决定一个人在学校和社会的地位。掌握概念和知识的速度以及准确性,是衡量思维水平的准绳,同时亦是树立自我形象的尺度。这样,一旦在学习上出错,就不仅是思维失误,而且是对自我形象的威胁。在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学的目标几乎均有单一的指向:减少乃至消除错误。评定学生的优劣,平时成绩占很重的成分,即使一般课外练习,如若出错太多就要受到处罚甚至羞辱,而且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将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强调掌握概念和知识的唯一正确性,无形中夸大了思维的作用。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不易把思维方式当做一种技能来对待,很难发现和正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毛病。为了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他们执著,坚持已见,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辩护,拒绝接受任何干扰自己思维的东西。一个学生越是聪明、能干,他的自我就越依赖他的才智和思维能力,这很不幸。聪慧的姑娘能容许别的姑娘比自己漂亮,但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思维有错误。很多人需要维持自己一贯正确的形象,这对决定他们的思维方向有极大影响。人们往往用自己的思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往往相信自己的思维所生成的任何观点都是正确的。那些较有能力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在承认自己比别人聪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这样的学生,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很难承认别人观点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思维不再是对事物的探究,而是成了维护和支持自我意识的手段。尽管他们的论证在逻辑上可能非常正确,但他们的思维却完全缺乏真正娴熟的思维所具有的客观性。更有甚者,即使是思维的错误导致感受客观世界的扭曲,引起自身情绪极度不安、烦恼、忧虑和恐惧等,他也会断然拒绝承认自己的思维空间可能狭隘有限。4.原因之四原因之四,机体脏腑阴阳失调。养生心理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情绪与行为。有时候人陷入思维困境,想的头疼欲裂,不想再想了,可就是控制不了,似乎自己的思维是被他人控制,或感觉像是“鬼魂附身”,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来解释这一现象。那么,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弗洛伊德最初断言,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儿童时代发生的创伤性经验,而这类经验常常涉及到他们自己年长的亲属对他们的性伤害。正因为如此,这些经验对他们个人而言,都痛苦到了不得不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里去。弗洛伊德的这一断言是草率的,也是很武断的。为什么像弗落伊德这样一个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可谓是罕见的天才,却得出这样草率、武断且荒谬的断言呢?也许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西方人,受西方文化的局限所致。弗洛姆借用“社会过滤器”这个概念,从语言、逻辑、经验三个层面,即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精辟地解释了弗洛伊德所论述的潜意识现象。但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即使是让患者明白这些道理,也无法改善患者尴尬的困境。我以为,既然病人创伤的执着──潜意识,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东西,我们也只有从人的动物属性,即从人的生理方面来解释潜意识现象,才有可能得到对临床有指导价值的东西。然而,不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弗洛姆,或是其他的心理学家,在解释潜意识现象的时候都程度不一地忽视了人的生理方面的因素。不是他们完全没有察觉到生理方面因素对人类潜意识现象的作用,而是由于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局限,缺乏探索和解释这种作用的有效语言和智慧。而这种语言和智慧在道家推崇的古之道术中却极为丰富,当我们运用古之道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解释潜意识现象时,一门新的学科就诞生了,这门新学科就叫养生心理学。养生心理学认为,在影响潜意识作用的所有因素中,机体阴阳失调是最本质的因素。用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说法,即心理疾病的症候是患者机体脏腑阴阳失调的状态函数。也就是说,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必须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在精神活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造成阴阳不平衡,就会产生不正常的病理现象,即出现“邪入于阳则癫”,“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死,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丹溪心法·癫狂》)。此时,任何心理治疗的方法及自我调节的方法都无法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患者自身看来,也觉得像是鬼魅缠身,难以解脱。惟有服用中药汤剂改善患者机体阴阳失调的状况,使之趋近阴阳平和,克服患者创伤性的执着,消除潜意识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为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平台,直至痊愈。心理治疗的宗旨就是要帮助患者不再胡思乱想,让思维奔逸的大恼能停下来,达到静心发慧的目的。因为在精神生活中,惟有智慧才能让患者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所以,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引导患者学会用心去生活。

回答2:

当你在幻想时他总是给你美好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平时想要的但是没有遇到或得到,就会去想。我有时也爱胡思乱想。你只要正确看待就对了。

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