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穿着、习俗特点
一、傣族服饰:
1、女子服饰: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2、男子服饰: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3、特色配饰: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饮食文化:
1、傣族饮食除了物质层面的丰富多彩以外,其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由于充分融合在其他文化现象中,内涵同样丰富、同样具有众多的层次和特性。饮食活动作为傣族人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意义已超出了满足身体需要的范围,充分反映了傣族人的情感和人际观念,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不可缺少的文化凝聚力。
2、傣族的饮食活动受宗教观念影响极深。众多的宗教活动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傣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在宗教文化与傣族饮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更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饮食互往传统。与人同乐,行善助人,成为傣族饮食的“最高品格”。故傣族人常说,在傣乡不会有人饿死。乞食者可以大方地坐上傣家饭桌与主人一同进餐。
三、建筑文化:
傣族民居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栏式民居,主要是以西双版纳型和德宏瑞丽型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干栏式建筑;另一种是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另外德宏的芒市、盈江、梁河等地是与汉族建筑相似的平房。
四、傣族的节日:
傣族有很多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泼水节。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
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扩展资料: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最早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经过几千年的变化,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傣族拥有着自己的语言以及文字,具备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傣族的日常习俗更是有独具一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穿着特点: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傣族有许多民族节日,如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泼水节最有名,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穿着特点: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傣族有许多民族节日,如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泼水节最有名,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
服饰方面的特点:
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
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傣族男子的服饰样式基本一致,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文身图案及文身部位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文身图案赋予文身者有不同的保护作用。有的图案能防身护身,刀枪不入;有的图案能使人聪明伶俐、漂亮好看;有的图案不怕水怪和林中的豹子、老虎;有的图案鬼见了都会害怕;有的图案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能歌善舞、能讨姑娘喜欢;有的图案能治病;有的图案能得到神灵和佛祖的保佑等等。文身的功能几乎无所不能。当然这样的纹身现在只能当做民族信仰存在,纹身者越来越少,将来可能见不到了。
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 傣族女子的服饰深合东方女子的秀美窈窕之姿,据人体流线设计,将女子的窈窕之姿勾勒出来,着之秀美窈窕。傣族女子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傣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与美丽的傣服相搭配的是傣族妇女的长发和头饰。着傣服时傣族妇女多将头发盘结起来,用筷子状的发簪自然插入固定,是傣族女子着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妇女的首饰和佩饰有银耳坠、项圈、腰带、手镯和金银珠宝制成的凤冠等,也有佩戴翡翠、玉石、玛瑙或玻璃制品的。
傣族穿着、习俗都有什么特点?傣族穿着特点: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