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的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本教人“做人”的范本。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慎言敏行”、“贫而无谗,富而无骄”的教诲,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仍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本书正是以做人为主线。
《论语》一书共分八章来阐释,第一章 采取什么样的做人态度;第二章 坚持哪些做人的原则;第三章 运用什么样的做人策略; 第四章 需要哪些做人的智慧;第五章 追求什么样的做人境界; 第六章 领导者恪守的做人成事之道;第七章 做君子不做小人;第八章 在自省与自修中提高做人的修养。
《论语》中的每一小节,都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第一章第13小节,“好学求道,不耻下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否则,怎么会有所谓七十二贤徒从学与他呢?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常处于动荡之中,孔子出生低微,求学的路并不宽广,但他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条学问之路,实在难能可贵。
重视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现在谈到学习,人们往往狭隘地理解为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甚至就是为了考试出成绩。读了《论语》让我们更一步了解到孔子的学习范围很广,更敬佩他的才华,孔子本人就精通“六艺”,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马车)、书(文学)、数(算法)你看,孔子绝对算得上一个多面手,可谓入可文、出可武。这种学习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对于求学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好学,也就是说要有主动学习、追求学问的意识。
第二个层次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在《论语 为政》中,孔子这样教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有,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比无知还可怕。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这是一种宁要学问不要面子的学习态度。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问”字,它表明你是在一种仰视的心态看待学问,看待你所要学的知识,它需要你越过世俗的眼光,以渴望之心求索学问。
读了孔子的三个层次学习,对我鞭策极大,我就是缺乏一种主动学习,读书往往走马观花,没有静下心、持之以恒把书读出味道。有时碰到问题,不好意思去问,结果对于一些问题仍是一知半解。
我们不奢求学问人品能达到孔子的高度,但我们在人生求索的路上,你不能说你不要再学习,那么,就让我们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吧!
第二章 坚持哪些做人的原则; 在第一小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诚信,诚就是诚实,就是不欺人,信是信用,就是重承诺,守信用,不耍花招,敢于负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底线,也是人就交往和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其实,无论哪朝哪代,痛恨失信、呼唤诚信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正因为如此,那些诚信的故事才会千古流传。那些以诚信为做人之本的人才世代受到景仰。
诚信,我们不从大的方面展开述说:只想借此从一位家长身边的小事谈起。有一位家长,常对孩子讲,只要你认真画画,妈妈一定带你去上海看世博会,女儿信以为真,很开心在画画……可是家长却对我说:我那里有空啊!大女儿马上要参加中考了,我只不过是用激将法罢了……听了这位家长的话,望着孩子的认真劲,我无语……
孩子很天真,他总是把自己的父母视为最信赖、最崇拜的人,你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说什么话,也无济于事。最可怕的就是今天你欺骗孩子,就等于叫他说假话和骗别人。
作为老师的我,马上和这位母亲聊起此事,劝她万万不可以这么做,因为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再说世博会确实值得一看,它对孩子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有很大的帮助。
又过了一周这位孩子来学习时高兴对我说:我妈妈后天就要带我去看世博会了,票都买好了……看到孩子一脸的阳光,我打心眼里替她高兴。
第三章 运用什么样的做人策略;
在第一小节讲做人做事需要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智慧,二是精神。对于智慧人们求学、实践,孜孜以求,以智成事、做人靠智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但在孔子看来,相对而言智慧是可以学到的,二精神有时候却并不容易学到。
看了这段话,我深有体会,一个人光有智慧、没有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精神的支撑往往会半途而废……
第二小节孔子曰:意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明老实而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谀奉承德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胸无实学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人的一生不可无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重选择。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有困难时可帮助你克服困难,在危急时会帮你渡过难关。
关于交友和与人相处,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道不同步相为谋”。
第四章 需要哪些做人的智慧;
以第五小节讲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
在竞争的时代、在竞争的岗位上,免不了会因一些小事碰撞,你如果不容忍他人小的过失,针锋相对,不但伤了和气,对自己的工作也带来不利!之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告诉我们,要用一颗博大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的狭窄心胸,把刻责别人、攻人之恶的话语咽到肚子里,你将发现会受益匪浅。
第五章 追求什么样的做人境界;
第四小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文质彬彬”是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文静而有修养。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个成语也来自《论语》来自孔子的创造,而且是被孔子作为做人的一种境界提出来的。
“质”在这里是指忠信孝悌等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一个重质的人表现出“木、讷、刚、毅”的特点,有他品行敦厚、坚持原则的优点。
“文”是指诗书礼乐等外在的文饰,它可以让人知识广博、情趣高雅。
当然,孔子说“文质彬彬”是专对君子而言,因为一个本事再强,品德再高尚的人,如果言行粗野,不懂礼貌,也算不上君子,也无法达到做人的更高境界。
第六小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只有乐于做事的人才会成功,“乐之者”才会给你精神上带来愉悦。
这小节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我有时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感到没意思、教孩子太辛苦了……最近我却发现自己把教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注入更多的爱心,把“乐之者”带进课堂,以情感化学生,用知识去引导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
第六章 领导者恪守的做人成事之道;
第六小节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样,只能在固定的某一方面发挥作用。”)
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位置静止不动,而当某种“动荡”把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抛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时,许多人就会不知所措。其原因就在于复杂的现实中,单凭一只脚走路是不牢靠的,人必须学会多种生存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德通才,不仅“专业”要精通,其他的“行业”也要能懂能做。
长久以来,人们提起诸葛亮,往往都把他看成“神人”。诸葛亮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书》里他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并多方面学习的结果。
可见,诸葛亮的“通才”不是仅仅限于书本,也不局限于某一专业和领域,而是百事皆学皆通,这给我们的现代教育带来很好的借鉴,这就是教师不要以“应试教育”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多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向大自然索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学到登山涉海的本领。
第七章 做君子不做小人;
第二小节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热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谁的脸上也没有贴上标签,似乎让你难以判断。实际上,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对比有时极为鲜明。比如,有的人为利人不惜损己,有人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对于:成人之美”的事不亦乐乎,有的人则对“成人之恶”的事趋之若骛……
人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有些竞争是必须的,有的竞争是可以放弃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今天你成他人之美,明天他人就会成你之美,世界时一个和谐的世界,成人之美是这个和谐世界的最美乐章。
第六小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在于他们用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才能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人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坦荡荡”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不忧不惧”、内省不疚”(《论语 颜渊》)相反,“常戚戚”的小人则不得不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担惊受怕,忧虑不已。
这一小节,让我们领悟了做人的真谛,现在社会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在背地里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昧着良心说瞎话,干损人利己的损事。到头来还说人家弄他 ……这种人是最可恶不过,简直就是小人一个。
第八章 在自省与自修中提高做人的修养。
第四小节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如果说“一日三省”是向内心、向自我求助的话,“见贤思齐”就是向外求助,为自己找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参照物。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看见别人的优点,我们主动去学习,看到别人又不好的地方,我们就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就去改掉。这才是正确的、利人利己的做法。
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以进步,而怎么学习又该向谁学习呢?
这时就需要自己用心去发现了,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有很多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他们的身上是不是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如果是,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学习,这样自己的才能与道德就会得到提升。
第七小节,他以欣赏艺术 陶冶情操——做个善于发现美、享受美的人作为本书的最后一节,耐人寻味……
人的一生,要为生存和各种无穷无尽的事情奔波劳碌。这种事情难免让人感到疲倦、单调和枯燥。其实这个世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仅仅在一条路上奔走,自然地山水,人间的艺术,都能够让人的灵魂情操得到休憩和陶冶。当然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用心。否则,即使是天上仙曲,无心者也只会充耳不闻。
音乐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对于成人,对儿童也具有极大地感染力。
音乐只是孔子陶冶情操的手段之一,他还知驾驭、精射术,同时周游列国,自然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足迹遍及今山东、河南等地,他的情趣与人格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提升。
孔子不是个完人,但从他雅好音乐,以虔诚的态度追求艺术这一点看,孔子是个懂得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的人。
迟琢编者说:不读《论语》照样生活,但如果读懂《论语》学会运用《论语》就能做一个有才智、有德行、懂得方圆进退之道,成功而快乐的人。
《论语》这本书要细细、慢慢的去读、才能领会它的含义,我以上摘录的读书笔记和随谈,只不过是自己匆匆浏览后的一些感想,今后还要认真去读懂《论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