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就是玩兔儿爷、拜兔儿爷了。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
有些兔儿爷还有座骑,如黑虎、白象、狮子、麒麟、骆驼、孔雀、凤、鹤、鹿、马、牛等。乍一看,是员威风凛凛的武将;细打量,却是温顺稚气的兔嘴孩童。
除了戏剧武将造型的兔儿爷,还有生活型、穿日常服装的,做成挑担的、磨刀的、闲坐的等等市井百态,也还是兔面人形。还有一种是兔儿奶奶,模仿妇女的时装、神态,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跟兔儿爷配对成双。还有一种呱嗒嘴的兔儿爷,上唇是活动的,中间系着线,一拽嘴就动,嘴内是空的。有的是两臂上有提线,线一牵,手臂上下移动,像是捣药的样子。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启功先生曾回忆道:“我小时候就喜欢兔儿爷。我小的时候,舅姥姥送给我好大一个兔儿爷,比床高,有一米高,我一直很喜欢。后来逛东安市场,里面整条街的两旁,八月中秋节前后,每个店铺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兔儿爷,好讲究啊。”
对于中秋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但是不同的地区也有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习惯。“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兔儿爷,别婵娟,走向大地显灵仙。”这样的歌谣曾经回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但此后,拜兔爷的习惯慢慢为人们所淡忘。
这两天,一座“兔爷山”又出现在北京月坛公园,这也是中秋节北京首次恢复拜祭兔儿爷的习俗。
艺人:一震动他们就动。
记者:我以为您卖呢。
艺人:不卖,唯独这对不卖,这是兔爷、兔奶奶,一敲铜盘就转起来。这就是鬃人的特点,唯一有动态的民间艺术。
这“千金不卖”的,是一对兔爷、兔奶奶。兔儿爷是何方神圣?旧时的北京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家家都要供奉 “兔儿爷”,希望带来幸福平安。消失多年后,今年中秋,这项传统终于在北京月坛公园得到了恢复。
月坛公园的“兔爷山”位于邀月亭前,泥塑的兔儿爷上下共五层,色彩斑斓,个个形象鲜活,长耳顶金盔束金甲,背后插着一把宝盖式样地伞,有的坐象,有的骑虎,还有的坐在宝葫芦上。兔爷山的设计者,白大成老先生告诉记者,从挑选工匠到样式设计,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形象各异的兔爷其实很有讲究。
白大成:兔爷,这时候是最威武的时候,骑着老虎、骑着大象、骑着麒麟,这些坐骑都是吉祥瑞兽。为什么叫“爷”,这是北京对人的一种尊称。
就连“兔爷山”前面的贡品也都有名堂。
白大成:毛豆是兔子最好吃的,自来红、自来白是传统的月饼,西瓜(寓意)圆圆满满,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石榴(寓意)健康长寿,还有两棵桂花树,组成这样一个喜庆祥和的场面。
就在白老先生的身后,游园的人们争先在“兔爷山”前驻足、拍照。
“兔爷山”备受游客青睐,然而其中多数人对这位兔爷都很陌生。
市民:像我儿子这一代应该继承下来,要不就失传了,我都不大了解了,我觉得这活动挺好的。(如果)我们这一代都不了解了,还怎么教育孩子?
拜兔儿爷的传统,走了又来。白大成先生很感慨,他的心血,或许能让这一文化停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而在兔儿爷们的身后,还有李大成、王大成先生们的目光,殷殷盼着更多这样的回归,让传统历久弥新,让风俗代代相传。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拜兔爷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习惯。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祭月的过程。 很重要
没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