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叫“抜刀术(ばっとうじゅつ)”。日本刀类武术的一种流派或招式。
冷兵器对战中一般来说面对敌人的时候要事先将刀从刀鞘中拔出,用来迎击敌人;而拔刀术正好相反,故意将刀收入刀鞘中。至于拔刀术的原理,一般有一下几种解释:
1,与剑不同,日本刀和刀鞘具有一定弧度,而拔刀术是利用拔刀时的这个弧度和产生的摩擦力制造一种瞬间的爆发力,其力道和速度要大于凭空直接挥刀,因而在第一招抢先砍中敌人,力求一招致命。
2,古代日本一般访客时是跪坐的姿势(和式房间,当然不会备置椅子了)。而在这种姿势下:
1)配在腰上的刀自然会向后方延伸,因此不拔出刀的状态下,对方很难精确估计刀的长短,因而无法确定对方能否对自己构成威胁;而自己却完全清楚对方是否在自己的第一招的范围之内,因此一旦开战,我方可以提前把握战局,使第一招处于有利地位。
2)一般武士练习的刀法都是站立打斗,而拔刀术练习跪坐姿态,在与对方谈话言语不和之时,可以在对方没有防备(或没有来得及防备)的状态下瞬间以跪坐姿态直接出招,旨在出其不备。
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可以看出拔刀术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一招致命。
另外,据说联系拔刀术非常讲究腿部的力量和角度的应用。
但遗憾的是,以上几种解释均系人为流传,缺乏相应的考证,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有以下两点是确定的。
1)日本现在也存在拔刀术,但属于表演性质。
2)日本的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拔刀术的流派。只不过这一流派在实战中是否真的有效,至今还存在着争论。
拔刀术在日本的ACG作品中经常出现。比如《樱花大战》的真宫寺樱、《侍魂》的橘右京、《浪客剑心》的绯村剑心、《三国无双4》的周泰、《鬼泣3》的维吉尔等角色的武术流派都是拔刀术。
另外,本文暂采用“拔刀术=居合”的概念,这两个单词具体有什么不同之处也如同拔刀术的原理一样有各种说法。如果按照下面参考网页的说法,则是:
拔刀术=居合术=居合 —— 古时实战武术 拔刀道 = 居合道 —— 现代的具有表演性质的一种武道。
日语里,拔刀术也叫“居合”,因为拔刀术需用特殊的刀来发动,这种刀就叫"居合刀 "
居合刀可称为打刀的一种,有一定的弧度,长度和柄长(单双手均适合)
均有标准可依便于使用拨刀术。譬如直身的打刀或特别长身难于快速拨刀的打刀便不称为居合刀。半太刀亦可用之居合。
居合刀设计要求主要在与快速拨刀,所以要求重心要求与刀的长度都有要求。整体上来说刀条要比一般打刀短,刀柄也是一样。以这样达到快速出刀的要求。
礼法
立会(演练礼法)
1. 演练前之礼法
(1)守方先持双刀,其持法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持小刀,其馀叁指握持大刀,双刀宜作平行持握。
●演练之前将刀(真刀、模拟刀或木刀 ) 提於右手。
●在下座
(2)距离叁步相对以正坐坐下。下座之位置虽无特别规定,但以中央为宜,对於攻方、守方之位置,不必限定攻方在面向上座(正面)之右边。
(3)左足约退半步,以左膝、右膝之顺序跪坐之。
●把刀放置右边,使刀刃向内,刀锷与膝盖线齐。小刀宜置於大刀之内侧,为慎重起见可添付左手持放。
●放好後,互相行座礼。行座礼时,双手要同时着下。
●接着以右手将刀之刀刃向上,刀柄在前而刀尖向後下方,下垂提着,在长官观览时,须先将刀柄置於後方,刀尖在前下垂,右手握栗形(系刀带处)提着。
●向立会(演练)位置前进,其相对位置之距离 约为九步。a.演练时放置小刀之位置,自守方站立位置之右(左)後方约五步之处,刃部向内与演武者作平行放好。 b.跪靠下座一方之膝盖放刀。 c.从座礼之位置走向立会(演练)位置时,攻方须边观察守方之动作,配合行进速度作加减之动作,使同时到演练之位置为宜。(演完回位时亦同)。
2. 演练时之礼法
(1)上座行立礼,将上身约作30度之前倾。
(2)相互之立礼,将上身约作15度之前倾,面须注目对方。
●攻方、守方皆提刀作立礼後开始。进入演练位置後,先向上座(正面)行礼,再作互相之礼。
●将刀铛插入腰带,左手添付於锷下方而把拇指扣於刀锷。拇指扣在刀锷同时以左手持刀铛(刀鞘尾端),将铛送至腹部中间,再以左手弄开腰带把刀插进去,左手顺势移至左带边,而以右手使刀锷能在脐部前面插好(小刀亦同)。 拇指扣住刀锷之要领,是要推开刀锷离开鲤口(鞘口)使易於拔刀,及不致使刀被对方所拔之心情,将左手拇指的指纹部轻轻扣押在刀锷之上,此时拇指虽扣在锷上但不切开「鲤口」。
●用木刀时,换持左手同时,将拇指扣於刀锷,将刀移置左腰 。大约在身体中央换持左手。持木刀、其柄须在自己之中心线。
●接下来,互相以右足踏出叁大步边作蹲踞,同时拔剑,使剑尖相接。攻方与守方其脚部之移动皆以擦地足之步法为之。将左足移至右足中间(脚盘不着地处)後蹲踞(右自然体)蹲踞之步法: A.不是蹲踞後才拔剑,而是边蹲踞边拔剑。 B.如作袈裟斩之要领拔剑,也不要极端地从头上高举而下。
●蹲踞时,右足略前成右自然体之程度,再起立成互相中段之架势。起立时双脚不必移动,只以左脚尖将脚踵外拨,就成为中段架式之站法。所谓中段架势乃将右脚略向前踏出,左拳离脐部前面约一拳之隔,左拳之拇指第一指关节骨与脐部同高。剑尖的高度同咽喉,而其延长线指向对方之眉间(双目之间)或左眼(小刀之中段也以此为准)。
●後把剑尖下移,互相从左足退五小步,回至原位持中段架势,以备作下一招式之架势。剑尖下移乃为解剑之动作 (以下同),剑尖下移之要领,使剑尖自然地指向对方左膝盖下方叁至六公分处,同持下段架式之程度而向右斜下方,此时之剑尖宜略为离开对方体侧,而刀刃须向左下方为要。(小刀之解剑亦准此)。
●持小刀虽准与大刀同,但作架式时,拔出剑同时将左手(13)置於左腰,剑尖下垂解剑也同时将左手放下左手放置左腰之要领,持真刀时(模拟刀亦同)并拢五指轻按刀鞘栗形部(系刀带处),持木刀则拇指在後馀四指在前,成插腰姿势。 自然下垂於体侧。
3. 演练结束之礼法
(1)正面行礼後回到最初之下座行座礼处,互相行座礼退场
●最後之礼与最初之礼同。最後之礼,先互相行礼再向正面行礼後退场 "形"的敬礼法(台湾剑道教室)
两个人的右手持刀进入道场,双方保持约六公尺的距离(各自约三大步),对峙而正坐,然后把刀放置在右边身旁,行礼。接着把刀用右手拿起来,刀刃向上,刀柄向前,刀尖向后垂下,携刀部起来,保持约九步的间距,向正面敬礼!再互相敬礼之后,把刀插紧在左腰。
此时,左手靠握在剑鞘上,用拇指勾住剑锷。假使是使用木刀时,则左手握拿木刀,以拇指勾住剑锷,并且紧靠在腰际间。
剑道形开始时,双方均从右脚、以滑行步的方式向前滑走三大步,将上半身挺起,而后蹲下,同时拔刀,然后再站起来,保持中段的姿势和距离。其次,将刀尖下垂,改为下段姿势,再由左脚向后退五小步,回到原来的位置,再度地恢复为中段姿势而对峙着。
表演"形"的双方,分别扮演"攻方"、"守方",担任"攻方"的人,是出招时的先发动者,立场主动进取。抵挡攻势的人为"守方",立场被动,但是能予以反击。
"形"的喊声只有两种,即是"攻方"喊"呀","守方"喊"拓",双方必需精神保满,运气十足,声音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