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而言,提及融资,无外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上市,以及风险投资等几种主流外部融资方式,这一点,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然而实际的中国国情却不容中国企业向国外同行看齐,我们来看一组相关数据统计:由于中国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中央银行政策轻度收缩,部分行业资金预期看紧。如央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回收货币约1500亿元;2004年4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回收货币1100亿元,考虑到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使用总量减少应在8000亿元以上。而与此同时,2004年2月17日起,央行票据每周的发行量都超过500亿元,这样回笼的基础货币数量更是庞大。此番举措,国家将控制投资力度,增大了企业银行贷款的难度,而中国上市的高门槛、风险投资的有限性都无疑加大了中国企业主流外部融资方式的难度。
此外,“融资瓶颈”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利用这几种方式成功融资的最大障碍,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企业更多的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中小企业。尽管国家各相关机构和部门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已经着手建立、健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监督与敦促金融机构改善服务体系,提供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创业投资和设立中小企业板块等。但从现实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这些措施还远远没有为中国企业融资铺平一条道路,企业融资依然困难重重,有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总拒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6.1%,其中因为无担保拒贷为23.8%,无抵押拒贷为32.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演进,对企业发展来讲,市场空隙越来越少,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窄,靠创意点子、营销手段或者特殊关系迅速扩张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企业只有通过大量的资金注入、迅速占领市场,形成规模效益,才能够顺利走上生存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相当数量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正在迫切的寻找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资本,如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甚至付出高成本也在所不惜,却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也调整了对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以及上市门槛太高、国内风险投资发展尚未完善和国外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有限性、挑剔性等束手无策。
于是企业陷入了中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企业生存发展战略相冲突的漩涡中,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无疑是主流,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融资瓶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顽固的存在,企业该如何激流勇进,寻找有效的融资方式?企业如果试图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打开缺口,为己所用,就不得不多下一番功夫。
本文提出几种非常规下、非主流的融资方式,由于该几种融资方式和中国国情与企业状况紧密结合,就暂且命名为“中国式融资”,为中国企业探索更多的适合自身的融资途径抛砖引玉。
众所周知,企业的融资渠道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由于资本实力弱小而无法通过自身获得资本的企业将把眼光投向外部资本市场,包括债权市场和股权市场。债权市场的融资除了企业熟知的银行贷款之外,对企业更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为金融机构乐于接受的债权融资还有组合贷款、贸易融资和固定回报投资等几种方式。
组合贷款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贷款,将中外银行、担保机构有效结合,为企业提供贷款的融资方式,共有四种合作模式:(1)中资银行+外资银行;(2)中资银行+信用担保机构;(3)中资银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企业;(4)中资银行+担保企业+担保企业。这四种模式都分别是以银行间的信用往来,担保机构在银行的信用等级,担保机构与企业联保以及企业之间的互保为基础,为企业提供各种担保、抵押贷款。如中外银行间的票据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与第三方企业共同对银行做出承诺以增强企业信用,取得贷款或者担保企业互保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从而取得银行贷款。
对于有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讲,贸易融资作为一种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快捷的融资方式。如打包放款,即出口商收到进口商所在地银行开立的未议付的有效期信用证后,以信用证正本向以银行申请,从而取得信用证项下出口商品生产、采购、装运所需的短期人民币周转资金融通。此外银行也可以为外汇票据持票人办理票据融资,即银行在外汇票据到期前,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外汇票据持票人。出口押汇和进口押汇也是短期内方便、便利的一种短期贸易融资方式。
以上两种债权融资更多地是为企业的短期融资行为服务,对于中长期融资采取固定回报投资则是上策。固定回报投资是一种名义上的投资,实质是以收取固定回报率为目的的,对于被投资企业而言,融资成本低、使用风险小,有利于企业发展。固定回报投资的资金来源广泛、稳定,在资本市场上资金运用的空间比较大。如中国境内固定回报投资资金在非政府主导下,金融机构占40%,当地工商企业占25%,中央财政占15%,境外企业投资占15%,资本市场占5%,发展趋势将是香港、新加坡和英美等地的投资基金越来越丰富的进入,固定回报投资将是中国企业寻求中长期资金的一种有效途径。
股权市场的融资方式最有效的为上市融资,在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时候,可以采用信托计划、私募基金和战略投资/直接投资。
信托计划的实质是项目股权信托计划,集中各个资金,从而实现企业融资。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是通过非公开宣传,私下向特定少数投资募集资金形成的集合投资单位,它的销售与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协商而进行的,这种方式的合法化是必然趋势。而相对于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来讲,战略投资即直接投资是企业最受益一种股权融资方式,通过战略资本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大市场份额,获得市场关注,同时借助战略投资者携带的市场视野、产业运作经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有一句话:“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想到的就一定能够做到”,对于企业来讲也是这样,融资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企业必须因势利导,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在企业与各种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双赢甚至多赢得前提下,寻求最佳路径,找到适合自己的“中国式融资”道路。
一要威严有度,这样才能让手下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要平易近人,便于管理日常工作.三要自律,只有自己不犯错误,管理起来才能令人信服.四要大度即使手下犯错了也会在此情况下深省自己,努力的改正.五要不断学习,只有你够才那才会让人更服从你.
领导者身负组织的重任,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成效的好坏。
然而,目前社会上尚有一些领导者思想和业务素质不高,决策能力低下,工作没有前瞻性、计划性,见子打子,整天忙于应付和沉浸于庸庸碌碌的事务之中。有的领导者合作精神比较差,喜欢争谁是天下第一,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班子闹不团结,搞内耗;有的领导者组织能力差,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企业搞得一盘散沙;有的领导者什么都独揽,不信任身边的同事,鸡毛蒜皮都管,目空一切,结果影响“一班人”积极性的发挥;有的领导者不是与时俱进,而是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观念不接受,什么都要按老经验老规矩办;有的领导者成绩是自己的,出了问题推得一干二净,好大喜功,缺乏勇于负责的精神;有的领导者独断专横,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对事对人不是说服,而是压服。盛气凌人,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的领导者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只要当上厂长(经理)就捞一把。花天酒地,富了自己,垮了企业,职工怨声载道。凡此种种,都是不具备一个领导者应有素质的表现。
那么,一个领导者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以为,至少应有下属八种:
第一,有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众长,汇万川之水的学习精神。一个领导者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要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不倦,永不停息。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第二,超越金钱的高尚追求。领导者不应是将眼睛死死盯住金钱的人,而应是契而不舍追求理想的人。虽然领导者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力,但这并不是说,领导者的价值只能用薪金去衡量,更不能把赚取高薪当作主要追求目标。薪酬只是领导者所付出劳动的回报,是其工作的结果,把结果当目的去追求,是非常危险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远大目标的奋发努力之中。
第三,高屋建瓴的哲学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不妨在哲学高度去辩证思考,得出高瞻远瞩的竞争策略,就只能就事论事地穷于应付。
第四,敢于冒险的经营胆略。市场竞争充满风险,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怕风险就抓不住机遇。因此,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敢于闯、敢于试。当然,冒险并不是蛮干,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决策,这里需要的是决策者的勇气和魄力。
第五,不断超越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就是不断超越,永远进取,永远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领导者要善于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塑造一种新的精神,从而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创造力,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求才若渴的博大胸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最宝贵的资源是人,能否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共同工作,是事业兴亡的关键。而能否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就看领导者有无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第七,知人善任的驾驭能力。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因而既要“知人”,更要“善任”。遇到人才而不识才,势必丢才;有了人才而不会用才,势必屈才。领导者必须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用其所长,使其尽职尽能。
第八,凝聚团队的人格力量。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靠职位权力;二是靠个人的魅力。而个人魅力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领导者的人格。因此,一个领导者不能滥用职权,自以为是,而应当出以公心,办事公正,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勤奋 敬业。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与职位相称的威信,从而影响和带动部属团结奋进,发挥聪明才智,共同把各项事业做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