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
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历史——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兴建,太平兴国二年完工,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建成后名皇妃塔,以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文献及民间又称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
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与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材力不足改为建七层,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改为五层。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扩展资料:
主要景观——
雷峰塔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
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雷峰塔
景点介绍
雷峰塔又名“黄妃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很多人的“雷峰塔情结”源于白娘子传说,尽管旧塔在1924年就倒掉了,如今这座是在原塔基上新修的,里面有电梯和空调,但并不妨碍你来此寻访白娘子的踪迹。
景区看点
雷峰塔本身是整个景区一大看点,新修的雷峰塔更像一个博物馆,从底座往上共有5层。检票后先乘坐电梯(当然也可爬旁边的楼梯)到塔基遗址,这里可以看到被玻璃围起来的旧塔的残破底座,里面满地都是零钱,也算是雷峰塔一景。这一层还有一些地宫出土的文物展,以一座阿育王塔甚是精美。
再往上,来到塔的底层,这一层展出的是大型东阳木雕壁画《白蛇传》,非常细致。从这里继续往上才开始正式登塔,里面有步行的楼梯,也有手扶电梯,大多数时候都需要排队。
登塔赏西湖全景
塔里每层楼都展示着一些诗文、壁画,但大多数人登塔是为了看景。雷峰塔高处的视野很好,不仅可以看西湖全景,还可以俯瞰对面净慈寺的全貌。尤其是晚上,西湖沿岸的灯光勾勒出整个西湖的轮廓,景色醉人。
其它景观
除了雷峰塔之外,景区内还有夕照亭、妙音台、放生池等小景点。其中,塔前的放生池里有一块巨大的假山石,挂满了被放生的旱龟;佛舍利馆里可看到佛螺髻发舍利。
开放时间
3月16日-4月30日 08:00-19:00(停止售票18:30);5月1日-10月31日 08:00-20:00(停止售票19:30);11月1日-次年3月15日 08:00-17:30(停止售票17:00);换票时间:11月1日-次年3月15日 8:30-17:00;3月16日-4月30日 8:30-18:30;5月1日-10月31日 8:30-19:30
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
雷峰塔初建时为十三层,(雷峰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拟改七层,浚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此后,人们传说塔砖可以驱病健身,底层砖块被挖一空,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从此'雷峰夕照'徒有虚名,景观至今尚未恢复.
雷峰塔的闻名,还因为它是西湖塔中的一组对景之一,它与北山的保叔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两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雷峰塔敦厚典雅,保叔塔纤细俊俏,所以民间有'雷峰如老衲,保叔如美人'的说法,正道出了当年雷峰塔和保叔塔的不同丰姿.此外,雷峰塔还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修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南屏山上.从净慈寺旁抄小路可达山顶遗址观赏.雷峰塔与白娘子的故事,流传深广。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
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历史——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兴建,太平兴国二年完工,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建成后名皇妃塔,以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文献及民间又称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
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与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材力不足改为建七层,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改为五层。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扩展资料:
主要景观——
雷峰塔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