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山东不反,中原不灭,这个说法是从哪来的?

2025-01-06 11:00: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山东省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在夏朝时期大禹划分九州之地,山东在当时隶属于青州地界。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纣后,封姜太公于齐;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封于鲁。齐国当年工商业与技术行业发达,历史上有着“冠带衣履天下”的美称。而鲁国则主要秉承周朝礼乐典仪,尊崇仁义、传统、伦理、人和,乃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山东之地也称齐鲁大地,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皆与齐鲁文化有重要关系。

战国时期,在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帮助下,齐地文化与鲁地文化开始逐渐融合,形成“齐鲁文化”,而齐鲁文化又对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而山东百姓受到孔孟儒学的影响,加上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儒学从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从古至今,人们对山东人的印象大致都是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的性格。

“山东名山、名水、名人最少。只有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指的是五岳之尊的泰山;“一水”则指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一圣人”则说的是孔子。此三者都是“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看出齐鲁文化在山东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有多重要。孔子和孟子在山东之地开创了儒家思想,并且成为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无论是哪朝哪代,山东人民都是忠君的典范,也是王朝发展的“风向标”。



在中国古代,若齐鲁大地发生起义叛乱的事情,则暗示着中原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也说明中原王朝的帝王并非贤明的人。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各路英雄好汉的独特人物性格便能够看出山东人的特点,由于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人民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就更加浓厚,他们在“天地君亲师”的教化思想氛围中成长。“敬天地、忠君王、孝父母、尊师长”已经成为了山东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嫉恶如仇的性格,粗犷豪迈的个性,仅仅在一种美食中就能够体现出来——煎饼卷大葱(历史典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民,已经在无形之中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影响。中国古代帝王共有四百余位,各省各地皆出过帝王,唯独尊崇尊君爱国的山东省从未出过皇帝。在古代时期,山东省虽然是忠君的重要典范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山东地区不会发生动乱。反而在王朝皇帝引起人民不满时,山东子弟往往都是最先发动起义的。

春秋时期柳下拓奴隶起义,他所提出的“盗亦有道”甚至让圣人孔子哑口无言;新朝时期王莽称帝后的赤眉军起义,百姓遭到剥削和压迫苦不堪言,樊崇带领山东农民毅然举起义旗;隋末年间瓦岗寨起义,受压迫的人民毅然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如此王朝不敬也罢;唐朝年间的黄巢起义,昏庸无能的帝王,只会祸国殃民。宋朝梁山泊起义,宋江在骨子里也只是反贪官污吏,而不反对宋朝皇帝的。



历史上山东人虽然忠君,但也不盲目尊崇。西汉陈汤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体现出儒家的民族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民族意识的影响,也表现出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若一个朝代过于欺压百姓,祸国殃民,山东人也会主动举起起义的大旗,推翻昏庸无能者的统治。因此,山东地区的安稳与否,已经成为了古代王朝发展的“风向标”,所以历史上有着“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其大概意思是说,若山东子民都没有起义,则说明该王朝是值得“忠”的,如此才能做到“中原不灭”。可如果连一向忠君的山东都开始造反了,则说明中原王朝的存在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古代帝王也比较重视山东,古语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经过儒家思想的影响,连泰山也成为了一座“神山”,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可是,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导致人们的性格中包含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偏执狭隘的特点。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儒家思想既教导人们要尊崇“仁义礼智信”,却也束缚了人的思想。无论如何,儒家思想对于山东省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在古代王朝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