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2025-01-06 05:38: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奴隶制度时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这种权力的分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战国时代,主要是通过养士、军功、客卿等几种方式储备使用人才。“养士”是奴隶主贵族通过供养一批有才能的人,以备不时之需的用人方法。孟尝君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埋怨没鱼吃,没车坐,没有家的冯驩;平原君供养的“脱颖而出”的毛遂等,都是食客(士)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军功”指的是在战争中选拔军事人才。“客卿”则是任命他国人才为己所用的用人办法。商鞅、苏秦、张仪等都是有大成就的客卿。

汉代选拔人才主要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察举”是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经考察任以官职的方法。“征辟”则是由皇帝或地方官直接聘用人才的方法。这一时期虽然较以前有了进步,但因人为因素起的作用太多,弊端丛生,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种方法是由中央选派“贤有识镒”的人到各州任大中正,到郡中任小中正。大、小中正的责任便是将所辖区域内的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中央根据这一评价授以官职。这种方法有了一定标准,但在豪门势族的把持下,成了门阀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令寒士徒呼无奈。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隋文帝在开皇年间以分科举人的方式代替了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598)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后隋炀帝又先后实行过“十科举人”、“四科举人”以选拔干才。在这种制度中有了“科举”的说法。发展到后来,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