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一层涵义是:无心理疾病;
第二层涵义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于人体身高、体温用尺子、温度计便可测量准确。健康水平的测试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在下面例子中,你认为人物的表现正常吗?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
一位男青年在站台上焦躁地徘徊。列车进站,车门打开,走下一位女郎。还没等她站稳,接她的男青年就不顾一切的跑上前来,抱着她拼命狂吻,全然不顾月台上旅客熙熙攘攘,他的表现正常吗?他的心理健康吗?也许你回认为他不正常,心理上有点问题。但是,如果告诉你他们是两个久别的美国青年,你还这样认为吗?
一个人玩扑克游戏正玩得开心,同伴走过来拿走他的扑克牌,他立刻大哭大叫。你认为他正常吗?也许你会认为他不正常。但是,如果他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还会这样认为吗?
通过这两例子,我们已能意识到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是相对的 。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几十年前人们很看不惯的一些生活方式,现在已为大众所接受。
其次,文化背景不同,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也不同。
此外,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必须考虑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情景等各种因素。某些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发生在成人身上则是变态的;某些行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是正常的反应,而在另一些社会背景或一般情况下出现则是变态。
基于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提出的判定心理健康与否的基本标准,就是同等条件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模式,也就是社会常模。而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许多正是集中了成功的优秀人才所共有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正如一个健康到人不是一点病都没有,有病也绝非所以的器官都有病一样,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对任何事情都能胜任愉快,而是在对待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型的适应倾向。而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则较多地表现出消极型的适应和不适应的倾向。
评价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多种,如:心理学家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来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作出有效的评定。这样,就像身体不适可由医生作出诊断一样,心理上的问题也有了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若是诊断出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或障碍,那么有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还可以作出及时辅导和治疗,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一些非标准化的测验在评价心理健康与否时,只能作出一定参照。
心理学家马斯乐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
①对现实具有敏锐的知觉;②自立而不依赖别人;③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④在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独立和宁静;⑤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⑥ 对于最平常的事物,都能经常保持兴趣;⑦能和人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⑧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性观念和幽默感;⑨能承受欢乐和忧伤的考验。人为什么需要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婚姻和家庭虽然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本元素,却不容人们的思想情操得到全部表现。儿童、父母、丈夫、妻子,都在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些说不出来的事,往往还蕴藏着对家庭、婚姻、父母和子女的艾怨。因此,他们需要倾诉,尤其需要在智慧与精神上能够得到适心尽意的表现。因此,需要能够自由选择的友谊。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友谊是最纯粹、最可怕的孤独;没有友谊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的人。
伊璧鸠鲁说:“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因此,对于已经获得的友谊必须加意维护。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忠诚,就是给朋友以超越利害计较的帮助,特别是当朋友身处逆境或有意外需要时,要不待开口就给予帮助,并且不图报答。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热情,是植根于健康的心灵的花朵,它比任何暴力更能改变人的心意,对朋友的热情出自对朋友的真诚喜爱,会使友谊之树长青。原则,是友谊和江湖义气的试金石。没有原则的友谊不能存在;丧失原则的友谊会很快夭折。所以古人提倡“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 “畏友”。谅解,是从宽厚开朗的胸怀中发出的善意宽容。任何朋友都不是完人。不能谅解朋友的缺点和过失的人不会得到友谊。我国“不迁怒,不贰过”、“不念旧恶”的古训,都是对谅解精神的呼唤。为了维护友谊,还必须记住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友谊和爱情一样需要一种誓约。”这就是说:一经选定,就要始终不渝。
乐观积极向上 刻苦努力学习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