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间和友人聊起关于轮胎的话题,刚好对方车辆的轮胎磨完了想年后换新胎,可是在换胎的时候,却涉及到了“进口”与“国产”之选。友人想在大虎悠这里证实一件事,那就是进口的轮胎,品质会不会比国产的更好。
众所周知我们买电器设备的时候,“日本原装进口”往往代表着高品质,严要求。话说回来,即使是在今天我国电器产品长足进步的情况下,很多东西的品质比起进口货真的是有差距的。比如目前高端空调机组依然是大金的天下。
因此大虎悠对于友人产生进口轮胎品质高于国产的想法,也是完全理解的。电器产品如此,那么轮胎产品是否也是如此呢?大虎悠先扔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轮胎方面,进口的未必一定强过国产轮胎(国产指的是:自主品牌以及在国内生产的合资品牌)。
西方(北欧)路况决定了
当地轮胎特定的物理特性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轮胎这个东西最早起源于西方,世界上第一条充气轮胎、第一条子午线轮胎、第一条防爆胎,全都是诞生自西方(欧洲)。所以我们可以从欧洲国家的具体情况来作为切入点,看看西方国家的轮胎都是怎么样的。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汽车跑的最快的国家必定就是德国。因为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拥有不限速公路的国家。为啥其他国家的法律都会有车速限制。而德国偏偏就能敢不限速呢?
德国的高速之所以能做到不限速,原因无非是硬件设施先进和驾驶者素质良好。作为高速公路的起源地,德国人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十分舍得“下本”。比如德国高速沥青路基的厚度普遍在70厘米以上,最薄的也至少有半米厚。而中国高速沥青路基仅仅是德国的四分之一。
此外德国高速地势平坦,很少有起伏、上下坡。而且非常笔直,因此诸多因素下才有了德国不限速的特例。所以德国汽车的轮胎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使用条件:高速、超高速滚动下,轮胎最可怕的就是急剧发热发烫,因此德国轮胎非常注意导热和散热能力。
中国的路况与西方(北欧)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要导热要散热,胎侧厚度自然就要降下来,帘布层数量自然也要减下来。因为厚的胎侧是影响散热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如果去德国可以看到很多“单层胎侧”,胎侧厚度仅仅4毫米的轮胎,那么这些德国本土使用的轮胎到了中国又会如何呢?
依然要提到我国的实际路况。整体平整度尚可,但细节上比起西欧那是差远了!年前网上一段很火的视频里,一台汽车超速到220+,然后在国内的某高速上严重超速行驶,结果车轮压过一条路面接缝的时候差点失控车毁人亡。原因是路面接缝突出路面,形成了“馒头包”。
这种严重超速的行为本身是违法的,但从另一个侧面说,也很好的解释了为啥我们会有限速的道理:毕竟为了追求车速成倍的提升道路建设成本也不合适。此外中国这些年几乎处于“基建狂魔期”,各种造桥修路到处都是,各种坑坑洼洼躲都躲不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适应国内的轮胎必然有针对性考虑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德国跑的飞快的轮胎它到了国内还真未必“吃得开”。为了散热而减薄的胎侧结构在面对坑坑洼洼的连续冲击时,往往会显得“水土不服”。因此中国生产的轮胎往往会把胎体强度作为更重要的考量。而且会把这一诉求落实到几乎所有系列中。
比如我们以东风DH02为例:这是一款典型的低滚阻节能胎,比如橡胶配方里采用环保的芳烃油,使得橡胶的弹性滞后问题大大改善而降低阻力,对称花纹+全封闭胎肩的设计更是从物理角度保证低阻力和低噪音,低至69dB的指标足以说明一切。
照理说这样的一款主打节能的轮胎肯定也是轻量化设计的产物,胎侧应该很薄才对,但是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DH02的胎体结构其实并不薄,2层聚酯胎体+2层钢丝+1尼龙的结构并未因为散热而缩水。反之,胎面的连续加强筋结构进一步提升负载能力。
所以国产的轮胎和进口轮胎之间的比较自然也就有了答案:事实上单层论技术,国产技术比起国外技术依然是有差距的,比如轮胎结构优化等等我们不得不承认。但是国内的技术则更多的会去注意到国内并不好的路况,以及“高强度加厚”等对应处理手法。所以还是回答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