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原创,你自己看看修改一下吧一、魏延与诸葛亮的问题:
(1)、诸葛亮对待魏延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么差。据《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年后,当魏延建功时,又升为“征西将军、假节、进封南郑候”,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待遇是极高的。(2)、魏延之死。对诸葛亮来说,魏延之死他并无重大责任。因为这其实是魏延与杨仪的个人恩怨造成的内斗,自相残杀致死。据《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死之前的部署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拔”,这个命令可以理解为,如果魏延同意断后的话,就将军权交与他断后,如果不愿意的话,就不管他了。但魏延偏偏不断后也不北上,选择了南下截住了杨仪的军队,想夺了兵权再北上,可这就让本来和他有个人恩怨的杨仪抓住了把柄,两人自相残杀,当然,杨仪此时据于大家认为是魏延先截住丞相军,成了有理的一方,就轻而易举地杀了魏延,所以诸葛亮对魏延之死最多负有对部下调和不当的责任。(3)、“反骨”问题:反骨之事是文艺小说的虚构,所以不可并提。二、诸葛亮与李严、张飞、关羽、姜维等的问题。
(1)、与李严:诸葛亮与李严同受托孤,照刘备的安排,诸葛亮负责军政大事,李严负责实战防守。但李严的地位因为这个安排与诸葛亮的地位相差甚远,所以“在其位,不谋其职。”整日想的是怎么升官。在诸葛亮调令李严配合北伐时,李严就以划出一个新州以他为刺史和开府作为条件要挟诸葛亮,诸葛亮给予否定后,还给他的儿子升了官作为弥补。李严在这个时候提出升官,确实让人怀疑他的人品。再后来,李严又写信让诸葛亮晋王加九锡,这个做法的目的有可能的就是两个,一就是自己想升官,让别人带个头;二是想陷诸葛亮于不义,这就说明了李严的人品有问题,所以诸葛亮加以惩戒是有一定的道理的。(2)、与关羽:关羽之死与诸葛亮毫无关系,首先关羽留守荆州并不是诸葛亮决定的。其次,关羽再三恶化与东吴的关系。最后,诸葛亮以当时的职务,并无任何权力插手此事,而且就我的分析诸葛亮和刘备应该都没料到要发兵(刘备刚平定了益州,益州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安定,而且刘备的兵力并不是很住够,他需要防守汉中、益州,而且基于他对关羽的信任,他也认为荆州的兵力足够了。刘备已经拥有了益、荆两州,他开始产生了曹操当年赤壁前的那种成就感,自满感,他不会去居安思危,并且自关羽战来,捷报连连,他就不会在去增兵了。总结起来刘备是因为认为不需要和受牵制才不派兵。)(3)与姜维:诸葛亮并无说他死后应该继续北伐,反而告诫人们别再北伐,他也没将姜维指定为军事继承人,只是写了两封推荐信而已,姜维是在费祎死后才接手了兵权。(4)与廖化:据《三国志· 廖化传》,廖化是病死的。并且楼主所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并没出现于《三国志》,愿楼主指明出处和事因。(5)、与彭羕和廖立:彭羕是很有才,但从《三国志· 彭羕》看,这个人有缺点并且骄傲,他初在刘璋处担任书佐,这只不过是个小职位,为什么会有“众人”在刘璋那儿说他的坏话,说明彭羕多少有一定的缺点,其次,刚做了个“治中从事”就表现得十分自满,大家想想州民会怎么看待这个刚上任而还没所作为就自大的人呢?所以诸葛亮向刘备说别太过于看重,而且刘备是经过自己的考查,看出了一定的问题,才做出调任他的决定,并不是诸葛亮的话刘备就马上调任他。这并不是重点,下面,彭羕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在迁职过程中,专程去见了马超,说了一番话,大概内容是刘备是个老家伙(老革荒悖),还叫马超和他一块谋反(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这可是损害了国家领导人的威严和国家的安全了,所以杀了他是没有忌才的问题的。至于廖立,也犯了和彭羕一样的错误,同样廖立起先犯的是小错误:“守长沙则开门就敌”等等,这些都是小错误,因为他有才,刘备和诸葛亮就睁一眼闭一眼过去了,可接下来,他犯的就不是小错误了,他自己认为在诸葛亮之下而已,但他职位却在李严之下,所以他自己就怀志不遇,遇上了李邵和蒋琬就发起了牢骚,说先帝没有智力,说群臣平庸,一样损害了国家领导人的威严,也贬低了群臣,造成了内部矛盾,对上不敬,对下不和,所以诸葛亮才上表罢了廖立的官,在我看来,刘备在世,廖立受的刑可能就是死刑了。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忌才,刚好给他抓住把柄而已。那我可以举例给你听听,法正大家应该很熟悉吧,他就以奇谋出奇,也有政治眼光,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和诸葛亮都称赞过他(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时,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危矣。”)但法正的人品有问题,记仇而且在任上横行霸道,有人向诸葛亮举报,让他向刘备弹劾法正,诸葛亮不但还没这么做,还不断说法正的好话。可见、诸葛亮对待人才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你有才但有缺点,没关系,只要你不危害国家,照常重视,反之,就要严肃处理了。(6)、与后主刘禅的问题:大家都说诸葛亮大权独揽,不把后主放在眼里,大权独揽没错,不把后主放在眼里就错了。看过《三国志· 后主传》的就知道,在此传里,从写了后主登基后不久,大家就会误以为翻错书了,因为从这里出现的就不是后主了,而是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登基后确实是大权独揽。因此保护诸葛亮的派别和打击诸葛亮的派别就有两种说法了。保护诸葛亮的说法是,后主没有才能,没有亲政的能力,那么大家查查《三国志· 后主传》,在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高明的办法夺得了大权(他先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接着几年后,命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再接着,任命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那么蒋琬就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互相管制;最后,蒋琬死了,他就干脆“自摄国事”,这么有耐性,有“思想”的想法,岂是一个笨蛋想出来的。再说了,如果诸葛亮不给他实习机会和表现机会怎么能让他锻炼啊??所以这个说法行不通。那么看看打击诸葛亮的说法,他们说诸葛亮简直就是个奸臣,管制住后主,对他像小孩一样。这种说法同样我不赞同,因为他无视后主的话就没必要在北伐失利时上书后主自贬了,因为这样做的话,后主可以抓主把柄趁机废了诸葛亮。那么应该怎么解释呢?在这里我要引用易中天的观点,我觉得很在理。1、“风追汉初,虚君实相”。在西汉的中央机构设置,皇帝起象征和任免丞相的作用,而丞相才是拥有实权。这样的方法有个好处就是出了什么错误,可以责令丞相,帝王避免了责备。这就好比现在英国女皇和首相的关系。2、“任重道远,不敢放手”。诸葛亮是个负责任的人,他受先帝托孤,宁愿累死,也不负先帝。(这种说法本人并不是过于认同,因为缺少说服力)3、“内外交困,危机四伏”。魏国和吴国确实都有吞灭他国之心,他们都不是守成的国家,而且蜀国内部三大派别也矛盾重重,那么大家能说刘禅能管好吗?刘禅做个守成之主没问题,但做个乱世君主就不行了。(本段部分观点取于易中天《品三国》)三、不取子午谷奇谋的正误:
子午谷奇谋确实是一个妙思。但该不该采纳呢?首先,说说该采纳的理由,据史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中原人都以为,刘备一死,,蜀国就不敢再来了,而且好几年没了动静,一下子说北伐,大家都慌了,这是第一点。其次,夏侯楙确实不是个将才,可见这个奇谋有实行的可能。但是我们再想想,又有不妥之处。从子午谷到长安的路程遥远,,如果路中被发现,长安有了准备,胜算就少了,其次周围有郭淮的驻军,如果及时救援呢?最后,诸葛亮如果不能按时从斜谷到达支援呢?这么看又有些冒险呢?那么该不该采纳呢?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大家会说,这为什么要说呢,《出师表》就说得清清楚楚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这只是一部分,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以攻为守。怎么说呢?首先蜀国虽然是治理得最好的,但是《出师表》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可不是吓后主的,蜀国确实频临灭亡(原因现在我就不说了),所以如果蜀国不图强的话,肯定守不住,早晚会被魏国灭了的。为此诸葛亮就要攻击魏国,他知道自己基本不可能取下魏国,但他一定要试试,说不定还有机会。并且一个国家处于战争之中是最团结的,所以诸葛亮的北伐真正目的并不是取下魏国。那么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等待的机会啊,为什么不用呢,原因也很简单,这个计谋我说了,存在很多未知数,此时的蜀国已经不能再受一次像荆州和夷陵的失败了,如果这次失败,将会一蹶不起,所以他也应该踏踏实实的北伐。四、街亭之战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毋庸置疑,明显这是诸葛亮的过错,于《三国志》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真正认为马谡有才的,他经常和马谡聊天,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无聊得和人闲聊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就得怪诸葛亮看人不周了,我的感觉是,诸葛亮由于和马谡谈话中觉得他见解好,认为可以任之,加上街亭易守难攻,那么让马谡去建个功,以后好用他,没想到马谡不争气,只好按军法杀了他,并且责备自己,正如他那篇正确的自责疏,他是“受任无方”、“明不知人”、“恤事多暗”,这很好的概括了诸葛亮此战的问题。
五、《隆中对》之正误:
我还是以为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是可行的。首先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这并无不妥,但这名上将是关羽就不行了,关羽自负、无政治眼光,自负与无政治眼光直接导致了关羽恶化了与东吴的关系,并且这两个缺点直接导致了关羽做不成主挡一方的上将。其次《隆中对》中的条件是“天下有变”和“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两个条件并没达成,关羽后部东吴有有威胁,加上关羽不可独当一方,所以关羽不败才怪,所以并不能把关羽的失败归于《隆中对》,并且诸葛亮和刘备并没下令关羽向魏国进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是何等惊讶?关羽向魏进攻魏国是何等害怕?所以,如果能等到时机成熟,双面夹击,魏国能不顿时乱了手脚了吗?所以隆中对是可行的,是没有选好好的行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