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是一部探讨爱情的电影,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影片讲述两位硫退休的音乐老师,年过八旬的他们相伴多年却仍然相爱。直到妻子遭遇一场疾病,两个人的爱情也开始面临最大的考验。
《爱》因为其冷峻、真实的表达,而获得了媒体不错的评论。《好莱坞报道者》称影片是爱情挽歌:“演员完美的表演使得影片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令人难过,但是迈克尔•哈内克还是用真实的老去、疾病和死亡对爱情做了终极的考量和检测。和他的上一部金棕榈电影《白丝带》一样,这部电影也充满了道德和良知的选择与拷问。”
影片具有非常典型的哈内克风格。虽然是一部爱情电影,但是这部影片一点也不浪漫,反而让人不忍卒视。简单来说,这部两小时的电影,拍摄的就是一个女人的死亡过程。
这是哈内克近25年来最为私人化的影片,通过一对夫妻的患难共处,展示了爱情的煎熬。演员的表演,故事的主题相得益彰,彰显了天人交战的主题。即使影片没有在戛纳获奖,他也肯定会让那些有着生活阅历的文艺片影迷满意。[2]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可是,与人们对“生”的热切期盼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端——“死”,却是一个多么讳莫如深的话题。不是吗?从确定一个新生命存在的那一刻起,从孕妇的饮食起居、定期检查、入院分娩,到新生儿的身长体重、湿疹黄疸、第一次无意识的微笑、不抱就不入睡的小娇惯......这种种细节,哪一样不被人们满心欢喜地拿出来与众人分享,事隔多年后从记忆的宝藏里翻出来咀嚼回味?可“死”呢?除非最近的亲属,不到被通知参加葬礼的那一刻,它只是一件私密的、隐晦的、见不得光的事情。套用托尔斯泰的那句话,“幸福的新生是相似的,不幸的死亡却各有各的不幸。” 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
带着又要体验一次人间不幸的想法,我观看了本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爱》。这部时长127分钟的法国影片,讲述了安妮和乔治斯这对年过八旬的退休音乐老师,相亲相爱相伴多年,直到安妮遭遇第一次中风,右半身瘫痪,可至少她的左半边还能动,还能用左手翻书;第二次中风,安妮小便失禁,失声痛哭;接着情况越来越糟,安妮丧失语言能力,卧床不起,绝望的她拒绝进食,只求一死;最后,安妮连死也不成了,因为她丧失了记忆,变成了一个白天昏睡、夜晚哭闹的“活死人”。没办法,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而残酷,运气不好的谁都逃不掉,谁也帮不了谁,任何的同情和关怀皆无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直到结束。
影片倒数五分钟,在闪过“不知将来自己会是哪种死法”念想的同时,我打开淘宝网——不然怎样?在安妮又一次歇斯底里喊“痛”的时候,乔治斯除了紧握住她那只尚有知觉的左手,与她像正常人一样交谈,给她讲自己童年的故事,爱抚他,安慰她,又能做些什么呢?他什么也做不了。我也是。
听着安妮渐渐平静下来的声音,我把页面切回影片。天呐!我的眼睛出现幻觉了吗?怎么一个枕头正压在安妮的头上?怎么乔治斯正用尽全力想捂死安妮?
回放,乔治斯又这么做了一次。安妮用力挣扎。安妮不动了。乔治斯买回鲜花,一朵一朵剪下——这就对了,影片开头,安妮安祥地躺在“花床”上,好像天使。安排好这一切,乔治斯也随着剧终踏了上不归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到了从前的好时光,安妮在厨房洗碗,两人准备出门,他为安妮穿上大衣......
原来,死,不只是生的终结,更是爱的完成——爱他(她),就给他(她)自由,爱他(她),就与他(她)共赴自由。
讲述了安妮和乔治斯这对年过八旬的退休音乐老师,相亲相爱相伴多年,直到安妮遭遇第一次中风,右半身瘫痪,可至少她的左半边还能动,还能用左手翻书;第二次中风,安妮小便失禁,失声痛哭;接着情况越来越糟,安妮丧失语言能力,卧床不起,绝望的她拒绝进食,只求一死;最后,安妮连死也不成了,因为她丧失了记忆,变成了一个白天昏睡、夜晚哭闹的“活死人”。没办法,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而残酷,运气不好的谁都逃不掉,谁也帮不了谁,任何的同情和关怀皆无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直到结束。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爱》讲述的是妻子中风之后,一对八旬退休音乐教师的爱情面临考验。呼安妮和乔治斯这对老夫妻已经80多岁了,他们都是退休的,有教养的音乐教师。他们的女儿也是一个音乐工作者,目前生活在国外。可是有一天,安妮突然中风,随后偏瘫,卧床不起。看上去,她和乔治斯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了考验。
《爱》是是一部探讨爱情的电影,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影片讲述两位硫退休的音乐老师,年过八旬的他们相伴多年却仍然相爱。直到妻子遭遇一场疾病,两个人的爱情也开始面临最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