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的故事
亚当斯·凯勒(HelenAdams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正因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之后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发奋,使她学习并领悟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向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资料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资料,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生命均十分感激她。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忙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生命》(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StoryofMy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邰丽华的故事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掉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我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兄弟姐妹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我与别人不一样,她悲哀地哭了。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期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领悟。
舞蹈使邰丽华品尝到无穷的欢乐,但她知道,在现代化的这天,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17岁那年,她给自我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将自我练舞的倔劲放在领悟文化课上,1994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如今,邰丽华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她不仅仅担任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出任了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她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剧照总是出此刻艺术团宣传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桑兰
这个笑容甜美的姑娘来自浙江宁波,1993年进入国家队,在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我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我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应对病痛与不幸,小桑兰乐观豁达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品质。伤痛中的桑兰不忘自我心爱的体操事业,她要看体操比赛实况转播,她为小伙伴夺得金牌而高兴得合不拢嘴。在桑兰身边,咱们常常被她感动得泪流满面。
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张海迪
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PRO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我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领悟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贝多芬的故事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我人生的写照。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贝多芬是世界着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对人间完美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贝多芬活在世上,能明白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我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我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着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他坚信“音乐能够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透过斗争去取得胜利。”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生命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霍金的故事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我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下从事研究的理想,但之后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情绪,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应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刻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正因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之后由於得了肺炎而理解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此刻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十分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性命的钟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领悟的。(巴菲特名言)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生命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刻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领悟,用一年半时刻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
史铁生
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约翰 库缇斯 (John Coutis),
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所经历的逆境与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个人感召。他天生严重残疾,但他以拒绝死亡来挑战医学观念。他的演讲雄伟壮丽,他有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他乐于付出他的时间和才能。约翰在全世界向千千万万热情、热切的人们演讲,他没有腿,也不依靠轮椅生活、移动和存在,却形成了世界级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是当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演讲大师。
现年34岁的约翰.库缇斯天生下肢瘫痪并做了截肢手术,然而却取得一系列让正常人惊叹的成就:夺得澳大利亚残疾网球冠军、成为澳大利亚板球队荣誉队员、一直坚持不用轮椅而用“手”走路、考取了驾照......
约翰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场战斗”:他刚生下来时,医生对他的父母断言他活不过一周;过了一周,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个月;过了一个月,医生又说他活不过一年;然而父母并没有放弃,只是更加悉心的照料他。周围有不少小孩骂他是“怪物”,10岁哪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学生绑起来扔进点燃了的垃圾桶,差点送命,后来幸被一位女老师发现并冒死救了出来;更有一些同学恶作剧,在他的课桌周围撒满图钉。生活中的遭遇曾让他一度想自杀,后被父母劝阻。在父母爱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学习,虽然他被确诊患了癌症,但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哪些在成长过程中歧视、敌视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战士一样,时刻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虽然身高只有1.2米,魏泽洋却靠着捡垃圾、卖报、做小贩挣钱养活了自己,并成功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在大学里,魏泽洋一边工作一边继续着学业,不料生活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查出患有缺血性骨头坏死。尽管这样,身高只有1.2米的魏泽洋仍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身残志坚、品学兼优的魏泽洋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学校的师生,昨日,魏泽洋被评为“重庆工商大学十大感动人物”之首。
患怪病 身高仅有1.2米
魏泽洋出生于安徽灵璧县渔沟镇杏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8岁时,他的父母突然发现,别的小朋友都在迅猛地长高,而魏泽洋却一直“维持原状”。在魏泽洋上小学五年级时,他的叔叔终于带着他到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诊断表明,魏泽洋脑垂体正常,但内分泌可能有点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长高。对于这个检测结果,魏泽洋的家人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没有钱给魏泽洋医治。
捡垃圾 贴补家用考上大学
因为家里穷,魏泽洋上学的时候总在教室睡觉,而且从来没有吃饱过。经济如此困难,魏泽洋的家里还发生变故。魏泽洋上初二的那个暑假,父亲在外当装卸工时,不小心从大卡车上摔下来摔断了腿。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了近万元的债务,再也没钱供魏泽洋上学了。就这样,魏泽洋跟着村里的邻居到浙江台州开始靠捡垃圾为生。
初到台州,由于没钱租房子,魏泽洋一行7人找了一个废弃的拆迁房作为落脚地。魏泽洋身材瘦小,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干体力活儿,他只能捡易拉罐、塑料瓶、废铜线等废弃物品卖钱。这样下来,一天也只能挣20元左右。
两个月后,魏泽洋终于挣足了1500元学费,在重阳节之前回家了。回到家里,他不但替哥哥和妹妹交了学费,自己也重新回到了学校。
此后的六七年,魏泽洋一直利用假期到浙江长兴捡垃圾,后来又在杭州、烟台等地做小贩、卖报纸,或者到一些饭馆涮盘子、打短工。终于,2003年9月,魏泽洋以494分,超出安徽省一般本科分数线30多分的高考成绩,如愿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专业。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魏泽洋百感交集,流下幸福与辛酸的泪水。
勤工俭学 自谋生路成绩优异
到大学报到时,魏泽洋身上仅带了200元钱。学校获悉他奋斗的经历后,不仅为他争取到了贫困生奖学金,免去1年的学费,还奖励了他4000元。这样,魏泽洋经济上的压力才得到缓解,但对于魏泽洋来说,他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魏泽洋看到天工销售管理公司在学校招校园代理,魏泽洋经过重重关卡最终被公司聘用,成为天工销售管理公司电子产品的校园销售代理商。同时,魏泽洋还在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卖文具和报纸杂志。兼了两份工作的他一个月有了100元的收入,基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计。
魏泽洋虽然缺钱,但他也有自己的尊严,不愿意为钱折腰。重庆某大酒店看中了他的身高,找到他,希望他到酒店兼职做门童,每月给他800元的报酬,魏泽洋拒绝了。他认为,金钱重要,尊严更重要。
在学校里,魏泽洋一边努力学习,一边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大一时,他获得了学校的三等奖学金,国家二等奖学金。同时,他还是学院新闻网络部部长、校报记者。
路德维希�6�1凡�6�1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也有传说是波兰的),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小儿麻痹症患者三十岁走进大学
zhang hai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