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第一段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受到敌人的污蔑。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由于耳聋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
.“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第二段是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其中“背着手”和“撞”等十分传神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他对皇亲国戚满不在乎的态度,最集中地表现了贝多芬的叛逆性格。当然贝多芬和歌德的处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比较时要全面分析。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罗曼罗兰如此评价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让他接触音乐,激发他对音乐的热爱和灵感。而命运弄人,年仅二十八,贝多芬就聋了。
耳聋,对平常人来说可能影响并不会很大。而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便是整个世界的死灭。音乐家没有了鉴别自己作品好坏的工具,就会导致无法创作。贝多芬曾在信中说,在戏院时,除非里乐队很近,否则他听不见音乐,更听不见人们对音乐的鉴赏。
虽然说,厄运降临时,贝多芬有过自杀的念头,可是他最终没有放弃,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即使他已不能再创作合奏,可他的交响曲依旧被人们所赞赏。
在多种疾病缠身的同时,他的天分也没有被人认同。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他无须休息并对音乐充满着狂热而质朴的激情。他不断地创作,将他的激情热烈融于他的音乐。那是一种对音乐的自信,而不是无礼的傲慢。可人们并不能理解,维也纳认为他是一个高傲而孤立的天才,轻佻而浮华。
如此种种,对贝多芬来说也只不过是上帝的些许考验。在战胜一系列病魔的挑战后,贝多芬开始对其音乐风格进行改变。
罗曼罗兰说“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贝多芬是个倔强至极的人,因而他憎恨世界。同时他又以为只有他的音乐才能拯救“愚昧的人类”。他始终在音乐中寻找“欢乐”。直至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诞生。贝多芬认为,这就是他所感悟到的“欢乐”。就是他所要的“欢乐”的感觉。这首交响曲也的确给了世人一种震撼。
纵看贝多芬的一生,的确坎坷而曲折。百般的病痛,不被看好的自信……然而他对音乐的热爱,对生命的乐观却为他创造了奇迹。
聋了,并不代表音乐家人生的死灭,只要你有信心。
受挫,并不代表一个人希望的破灭,只要你能坚信。
谁的世界都不曾真正的死灭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