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信息工程 信息安全 信息科学技术 软件工程 影视艺术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电力工程与管理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当然是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 最强了: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动化科学和技术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就设置了与自动化学科有关的一批专业。 1970年5月,学校将一批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初期名为工业自动化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自动化系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成为我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开发基地、培养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动化系现有教师11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李衍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吴澄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管晓宏教授),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5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自动化系还聘请了著名控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著名控制理论学家郭雷研究员,著名模式识别学家马颂德研究员等担任兼职教授。国际著名控制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国际著名自动控制与机器人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等受聘分别担任自动化系讲席教授和客座教授。
自动化系具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先后建立在自动化系,在控制理论,复杂制造系统建模与调度优化,系统仿真与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并行工程,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管理与决策系统,网络化系统的建模、分析、优化,复杂系统的描述与控制,生物信息学,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运动体的精密制导、导航与控制,过程控制系统仿真,系统工程,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运动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多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自1987年以来,自动化系先后承担了数百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的56项,属国内首创的39项,获国家三大奖的有12项,获省部级奖43项,获国内外专利37项。近3年来,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685篇,收入SCI、EI检索刊物510篇。
自动化系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派出年轻的骨干教师到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讲学和合作研究。自1987年以来,自动化系先后主办了21次国际学术会议,17次国内学术会议。同时,还与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有正式的科研合作关系和定期学术交流活动,很多教师在国际、国内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自动化系还十分重视与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的合作,近年来分别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罗克威尔自动化公司、倍加福公司、NEC公司和欧姆龙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外,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研究院、日本的兄弟公司等企业签署了合作科研项目。
为了实现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尤为关键。在学校基金会的支持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于2001年成立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CFINS),从世界范围聘请何毓琦、陆宝森、曹希仁、龚维博、严厚民、管晓宏共六位教授,组成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为首的“何毓琦讲席教授组”,在自动化系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心主任由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自动化系现任主任管晓宏教授担任,何毓琦教授与宋健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中心的宗旨是利用系统方法和信息技术,为复杂网络化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氛围。中心重点研究复杂网络化系统理论、供需链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以及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等网络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等问题。
�
学生培养及课程建设
从1993级开始,自动化系本科生实行了学分制。1995级开始实行本科-硕士分阶段有统筹的培养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自动化系所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3年开始实行按大类的培养方案:院内的四个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前两年使用统一的教学平台,三年级起再分专业培养。自动化系本科高年级的选课方向及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系统工程专业方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方向,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专业方向和生物信息学专业方向。
自动化系非常重视课程建设,校级和校系共建的各类精品课程达28门,本科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精品课。本系十分注重课程和学风建设。近年出版了各种教材和专著44部,被国内大学广泛采用,并出版了教育部已经认定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两本研究生教学用书;自动化系曾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34项。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清华大学所获的两项国家级特等奖均出于自动化系。在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自动化系教师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动化系郑大钟教授由于其在自动控制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2000年获亚洲控制会议颁发的控制教育奖。
�
学生工作与奖、助学金
自动化系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踊跃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多次荣获清华大学“挑战杯”科展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各种类型的建模、物理、计算机等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在1997年日本举行的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组)中获“最佳技术奖”。2004年10月在 “广州理想杯”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中夺得RoboCup四腿组比赛冠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动化系学生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一年一度的自动化系文艺汇演给学生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广大同学积极参加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曾创下“马约翰杯”校田径运动会四连冠的记录。自动化系积极开展创优良学风班和甲级团支部的活动。自动化系是一个大家庭,全系同学在“自觉、自律、自强”的自动化精神的激励下,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社会各界积极关注与支持自动化系的发展,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校友及学校提供的各种奖学金多达50余种,奖励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因此,自动化系学生获奖学金面广、量大,目前受奖学生面达35-40%。此外,学校和系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勤工助学的机会。
�
毕业前景
自动化系毕业生适应面广,历年来供不应求,深造和求职的选择余地很大。大部分被免试录取为直读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其余同学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科研院所、高校、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知名公司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所学专长的满意的工作岗位。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广泛从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新产品研制、硬软件开发,以及金融、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自己创业,经营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公司,为我国的自动化事业、信息产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