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2000字

2024-12-16 04:40: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 真的好吗 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不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回答2:

红楼梦读后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好一位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我喜欢她的独特个性,痛惜她的可怜身世,羡慕她惊人的才情,悲叹她与宝玉凄惨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有尊严,骨子里透露着高贵与好强的女子却是一个多病的身子,娇弱的外表,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尽管是生在贵族,毕竟是女儿身,纵有再多才情,也只可在观花赏月后,一人做消遣…………….有人说她太过伤感,可又有几人知道她.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痛楚与无奈。虽然送往贾府。在贾府吃住都不用担心,可是除了宝玉外,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心疼她,在乎她的呢。
贾府毕竟不是自家,又要小心谨慎,又有几分故土情结。并且她与宝玉情投意合,却有金玉之说,岂不是阻断她的姻缘。所以才导致她心事重。而她生于南方,南方的思想本来就先进些,所以她的身上又带了几分叛逆与灵气。可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有‘‘小性儿’’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她善良,纯洁性格的真正面目。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维护人格尊严的执着是其性格中最闪光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却是最令人惋惜的,她在生命最后一点时间,却是一生最悲哀的时刻,整个贾府空荡荡的,满园只有那种肃杀和寂寥的气氛,她此时心心念念的宝玉呢,不在身边,她即使有再多的爱再多的恨,最后一刻只化作一句‘‘宝玉,你好………’’是说的‘‘你好自为之’’,还是‘‘你好生活着’’这将永远成为一个谜了,可是就算此刻再恨,她心中一定还是希望宝玉好生活着吧,这样一个多情.多才多义的女子,最终还是香消玉殒了,多少人惋惜她年纪轻轻就红消香断……..但是有些人享尽一生,拥有再多的财富,却终究只是一个内心肮脏的人,黛玉却不同,她有自己的见底,拥有洁净的灵魂,清高的思想…....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呼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肌骨莹润,举止娴雅;香汗淋漓,娇喘细细;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
这样的一位美丽贤惠女子宝钗;温润如玉又不乏果决,举手投足都是一种知性之美,万事都不争先夺魁,很能体人之心,想人所想,不像黛玉那样尖酸,是个没有攻击性的人,万事尽量周全,不唐突别人,“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正是描写白钗的绝妙诗句,宝钗这位女子,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大度,论才情和黛玉也是不相上下的,可是这样一位干净善良,对人体贴周到的女孩,最终也是‘‘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可怜这样一位女子,尽管有着别人艳羡的容貌,洁净的心灵,富有的家庭,却也是嫁给了和自己完全没有感情的人,在贾宝玉出家后,孤受到老,让岁月蹉跎,曾经倾城的容貌也随着岁月流逝…..,
“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即使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但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林妹妹;"、“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簪子是单股的,而金钗是双股的,注定在贾家破败不久后,孤单的死在大雪纷飞之中!
论她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论她满腹的经纶诗书,她也是该嫁一位爱他珍惜她的人,然后相夫教子,幸福的老去,可是在这封建的礼教下,她也不得不听从‘‘父母之命’’就算委屈的是自己,她也是不愿意做一位不孝之女的,她虽然不想参与宝黛之恋,可是她也只能顺从,尽管有时候黛玉会挑她的刺,但她也是一笑而过,这种大度是颦儿所不及的,世人皆叹惋黛玉的悲惨命运,却忘了还有这样一位同样有个性,同样善良的女子。若说黛玉的美丽,黛玉的多愁气质,是用小家碧玉来描述。那么宝钗的大度,宝钗的善解人意是大家闺秀,我时常疑惑,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命运波折的女子处事不惊,有这样大度的胸怀。不管谁得罪了她。她也不记仇,不管遇到了什么,她都付之一笑,可她的笑容却永远停留在我的想象之中………………………….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美丽似黛玉,痴情有宝玉,善良如宝钗,衷心若袭人,好强此凤姐…………………………我只说了两位奇女子是道不尽这本书的意味的
红楼梦一书,耐人寻味,其中人物各有千秋,无论是谁,或有才情。或有美貌。或是两者兼得。又或是有着独特的个性,总之这本书的深意不在此。是对封建社会的讽刺,有时候读这本书读着读着禁不住嗔怪曹雪芹为什么给了那样一个结局给大家,但是,后来想明白了。这或许是这本书的独特迷人之处吧。也许我读这本书的心得领悟都过于肤浅,但是我相信再多读几遍一定会有更多益处
让我再品一口香茗,破那个着这本好书,再次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吧